分享

威胁古代中国数朝上千年的匈奴王国到底是从哪来的?

 开启2019 2019-03-14

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说过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抗击匈奴的故事,但是那个曾经雄据北疆的庞大阴影,匈奴民族究竟来自何方呢?

要说匈奴人带给中华民族最早的噩梦是什么时候呢?史料记载大概在公元前201年秋,当时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汉高祖刘邦怀疑韩王信(注意:不是淮阴侯韩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问罪,后者心生恐惧便投向匈奴与之约定共同攻汉。

随后韩王信与匈奴军队挥师南下攻占太原郡,次年冬刘邦御驾亲征在铜鞮(今山西省沁县)击败韩王信,随后又相继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大败联军。

这接连的胜利麻痹了汉军大部队,在没有探明敌情的情况下就贸然前进,当刘邦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驻军白登山时,遭匈奴骑兵包围,这一围就是七天七夜,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向冒顿单于的阏氏[yān zhī](匈奴皇后)行贿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

那么这批匈奴人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比如出名的有几种说法:

1、夏人苗裔说

这种说法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匈奴的祖先是夏朝遗民。

2、商代游牧说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考证,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xūn yù],周朝时叫做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3、多元构成说

苏联人类学家杰别茨对贝加尔湖地区伊里莫夫谷地出土的公元前1世纪前后的匈奴人骨做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匈奴人属于古西伯利亚类型的蒙古人种,并且其中有部分个体呈现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匈牙利人类学家托思研究了位于蒙古国诺颜乌拉以西约300公里处呼尼河沿岸的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墓葬群,同样得出匈奴人兼具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特征的结论。

我国科学家根据对桃红巴拉、哼县窑子、毛庆沟、饮牛沟等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的匈奴墓葬群的研究,判断出土人骨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但带有明显的东亚类型人种特点,而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东汉晚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墓葬中发掘的人骨,则带有不同于北亚人种而接近东亚人种的特征。

由此可知,匈奴人的构成是多元的,比如活跃于今蒙古国境内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匈奴人,在种系成份上主要为蒙古人种中的古利亚类型,在略晚的时期又增加了某些欧罗巴人种的因素,又如生活在我国黄河南岸的匈奴人,其体质类型则主要包括北亚蒙古人种和东亚蒙古人种两种成分,所以虽然对于匈奴的起源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但小编还是比较倾向于多元构成的说法比较可靠,匈奴不是单一的同种族群而是由许多游牧民族集合而成的一个民族集团。

战国时代,秦、赵、燕等北方诸国,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而纷纷修筑长城防御,秦始皇时期秦朝在此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并派大将军蒙恬北伐取得河套地区,匈奴头曼单于率众远遁漠北。

后来秦朝动乱匈奴去而复返重据河套成为日后汉帝国的北方邻居,刘邦在“白登之围”后采纳娄敬的建议将汉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以厚礼,与匈奴约为兄弟是为和亲政策,但汉与匈奴之前仍然摩擦不断,武帝一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汉朝方面相继发动了元朔5年的漠南之战、元狩2年的河西之战、元狩4年的漠北之战,三战之后匈奴元气大伤,右贤王率领4万余人归降汉朝,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率少数部众向西迁徙,至公元前60年汉朝已完全控制西域从此再难威胁北疆。

东汉初年匈奴内乱公元48年日逐王自立是为醢落尸逐鞮单于(姓挛鞮,名比,呼韩邪单于之孙),他率部降附汉朝这一支被称为南匈奴,而留在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北匈奴在与东汉的战争中接连失利,公元91年汉军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后者被迫西逃从此消失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动荡南匈奴趁乱自立,但他们很快便遇到了曹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中原政权控制匈奴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西晋,公元291年开始,西晋陷入八王之乱,匈奴人刘渊趁机独立建国以至于五胡南下北方纷乱,一个个新的游牧民族你方唱罢我上场,直到隋代当神州大地再一次统一时,人们再回首才发现,这段大分裂时期的肇事者——匈奴,早已从华夏历史的画卷中远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