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合中国人的肺癌诊疗指南“官宣”了!45岁以上,无吸烟史也需提高警惕

 无明7782 2019-03-14

肺癌是我国当今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不过随着社会变迁,肺癌也在不断发展。过去,大众印象中的肺癌患者会咯血,检查治疗后生存期很短;但如今,很多肺癌患者的检出来自日常体检筛查。一系列新问题应运而生:小结节是否都要开刀?吃药是否能缓解早期肺癌?肺癌手术是否会过度治疗?不过,这些大众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权威规范指南的解读。

如今,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肺癌临床诊疗“标准答案”终于“官宣”:历时一年有余,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共同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领衔50余位国内肺癌权威专家团队,日前修订完成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该《指南》将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提供更充分的指导。

“近年来,肺癌受到学界与大众越来越的关注,三分之一的抗癌新药均针对肺癌研发。”韩宝惠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但在临床上,大多数国内医生使用欧美诊疗指南,这就导致可操作、可执行性有一定局限。“我国幅员辽阔,各级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接诊的患者特征也与欧美患者有明显差异。”

韩宝惠介绍,就拿吸烟高危因素来说,欧美高危人群筛查将吸烟史作为首要条件,筛查起始年龄为55岁。但在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没有吸烟史的女性肺腺癌发病率很高,同时无论男女,在45岁开始肺癌发病率就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这意味着,如果仍以欧美标准进行筛查,我们会漏掉十年的人群,这部分人也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家庭的顶梁柱,漏诊可能为他们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正因如此,本次《指南》中,首次把高危人群筛查作为章节介绍。《指南》定义:年龄在45至70岁、有吸烟史、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相关职业史)、恶性肿瘤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为肺癌高危人群,需进行定期筛查。

党委书记郑宁介绍,2018年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新发肺癌78万人,且随着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需治疗的术后复发及生存期患者数在200余万人次。“除了筛查高危人群定义外,包括肺部小结节的随访与手术、多原发肺癌的处理、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诊断、肺癌病理标本的病理学评估及检测等热点问题,本次《指南》中均有了系统解读。”

除了筛查之外,关于大众最关心的小结节问题,韩宝惠也进行了解读。“肺小结节是普遍现象,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后,检出有大于等于4毫米的非钙化结节者,占高危人群的23%,但最终确诊为肺癌的只有1.5%。”他解释,因为绝大多数结节为良性结节,或需要进一步由专业医师鉴别诊断。

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肺小结节主要分为三种,“第一,肿瘤生物学特征明显者,需手术诊疗;第二,有合并感染、慢阻肺等症状者,需短期消炎后一个月再复查并随访;第三,目前为良性结节者,也需长期随访,不排除若干年后的癌变可能性。”韩宝惠说,结节只是影像学表现出的异常阴影,是否有临床价值,必须进行进一步诊断,切勿谈“结节”色变。

“如今,我们医院里有位初诊就是四期的晚期肺癌患者,虽然有骨转移、肝转移症状,但多期治疗方案让他奇迹般地已经存活了70多个月。”韩宝惠很感慨,如今,随着如肺癌三线治疗的中国新药安罗替尼等逐步面世,肺癌患者正在迎来更多新希望,“《指南》也是动态的,我们将不断更新循证医学的新成果,为我国肺癌筛查诊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借鉴与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