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可以增强体魄,增加心肌获氧量,使心脏得到锻炼可以适应更恶劣的外界环境。可并不是所有运动都适用罹患心脏病症的患者,因为对于患者们来说,它们太“锋利”了,容易不经意间伤到自己。 心脏病患者要躲开的“刀”1. 跑步 跑步需要心脏的持续而强力地供氧供血,如果本来心脏就“弱不禁风”,还做这种高强度运动,只会让心脏处于“自我毁灭”的边缘。 2. 游泳 游泳是一项需要体能的水下运动,如果在水下没有及时换氧,这会让心肌缺氧,继而让人失去力气,出现呛水、窒息等不良后果。 3. 举重 举重需要强大爆发力,这种爆发力只能来源于人体自身,瞬间的爆发给了心脏很大的打击,能不能撑下去很难说。前国家级运动员田荣辉就在21岁退伍后因心脏病无法从事正常工作,如今40多岁全靠妻子摆摊赚钱。 4. 憋气 憋气是为了锻炼肺活量和心肌功能,但心脏本来就不好,就不要尝试憋气了,正常人尚且在憋气后产生头晕、心脏疼痛的症状,心脏病患者更不必说。 心脏病患者需准备好的“刀鞘”1.做好热身: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患者还要记得携带急救药品,运动时最好能结伴,以防意外发生。 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心慌气促、胸痛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就地休息,服用携带的急救药物。 2.活动轻缓:让血管放松、血压下降。可以一秒走一步,随着呼吸调整运动速率。 3.运动宜自下而上:心脏病人在锻炼时,最好从下肢锻炼开始,步行就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症状较重,可以慢速行走(30~50步/分钟);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快速行走(超过90步/分钟)。坚持锻炼3~6个月之后,可以进行有上肢运动的锻炼,比如慢跑、跳交谊舞、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 另外,运动前后患者要测血压,佩戴运动心率监测设备,总运动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有头痛、头晕或面红症状应停止。 剧烈运动带来的“暴风雨”一、长期剧烈运动引发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增加患心力衰竭的风险。 以运动员为例:他们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产生了肥厚的心肌,而这会增加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肥厚性的心脏病在猝死运动员的死因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剧烈运动,会造成心脏短暂缺血,危害身体健康。 剧烈的体育运动会引起心脏短暂缺血,倘若在运动时身体有所不适,会出现一些身体警报的信号,像心突然心跳加快或胸闷,此时一定要立刻停下来,不要刻意支撑,把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