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硬气的学院,全校学子丢下书本,奔赴战场,战至最后一人!

 江山携手 2019-03-15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以前的观点里,读书人不过只会纸上谈兵。但是岳麓书院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整个学校都在身心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世界看到所谓软弱学生的中国魂。

面对国家领土被侵犯,很少老百姓能够做到主动站出来对抗,虽然这关乎国家、社会责任,但是更和自己生命安危息息相关。一件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这座学院,这群“软弱书生”做到了——岳麓书院。

南宋末年,处于北边的蒙元帝国悄然崛起,成吉思汗领导着他的子孙开始了版图的扩张,国土辽阔的南宋自然成为他们的目标。成吉思汗一路挥兵南下,向南宋发动进攻号角。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还是人文气息最浓厚的朝代。注重科举,礼乐盛行,创造的科技也超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是中国文化思想鼎盛时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人们骨子里都有一股民族血性。

与文化水平相反,南宋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边陲重镇防守并不严,得知蒙元帝国即将进攻,南宋朝廷下令要长江沿线重兵布防。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敌人侵略的步伐,蒙元帝国从四面包围南宋进攻,一路打到了潭州,也就是如今的长沙。

打仗光凭一口骨气当然是不可能的,南宋的军队节节败退,转眼间潭州已经被围困,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面对这种绝境,潭州百姓也没有丝毫害怕退却之意,城在家在,是他们顽强抵抗的信仰。所幸的是潭州城墙还算顽固,能挡一阵子敌人,让城内百姓缓下一口气。

本以为敌人会就此击退,没想到他们夺取南宋的心如此强烈,十年后大军竟卷土重来,再次把潭州包围。此时,岳麓书院的学生们还在上课,听闻大军兵临城下,立马就沸腾了。

作为驰名海外的中国名校,忠君爱国是岳麓书院的校训,里面的学生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面对国家大难当前,岳麓书院的学生们义不容辞想加入战争。当时潭州的守城者叫李芾,虽然他知道军队正缺人才,但是这群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只要他们在,国家就不会倒下。于是毅然拒绝了学生的建议,无奈之下,岳麓书院的学生们只能用这份热血奋笔疾书。

已经过了三个月的苦守,本就成为孤城的潭州再也没办法坚持了,而且朝廷派来的援兵还没有到,没有人能挽救这座城市。得知元军马上就冲破城门攻进来,另一位守城人尹谷在家里堆起了柴火,全家自焚!邻居看到他家火光冲天,连忙提水来救,只见尹谷正毫无惧色,安然的坐在熊熊大火中,仿佛像平日一样,转眼间全家老少葬身火海。当他的朋友李芾赶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于是拿酒倒在地上敬尹谷一杯,完了转头就回家,拉上自己一家大小自杀。宁死,也绝不落入敌手蒙受侮辱!

城池被破,百姓如蝼蚁,亲朋好友被杀死,熟悉的地方已经烧成灰,岳麓书院全体学子扔下手中的书本,冲出校门同元军厮杀!城中所有百姓无一人投降,他们拿起一切能用的武器,与敌军决战至死!一时间,呐喊声,咆哮声响彻全城!

潭州虽然被毁,但节气犹存!

文人一直被小看的,因为他们不像武将能上战场奋勇杀敌,或许这些学生真的手无寸铁之力,无法扛起武器捍卫自己的领土,但是书生并非是无用的。文人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脊梁,正是有这种光辉的延续,才能保存了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