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悬空,抑或月光笼罩,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区别。 在城市几十米深的地下,“守望”从来都不分白昼与黑夜。 705公里轨道交通线路、415座车站,21条大型越江隧道...... 自1990年代以来,从没有一寸地下轨交线路,到发展成如此规模,上海走完了全球其他超大型城市上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成为全球轨交运营里程第一、大型越江隧道总里程第一的地下交通“双第一”城市。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地下空间无疑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但在挖掘这座金矿的同时,如何守护这座城市的地下安全,则是另一项重要的课题。 上海城市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最深处位于江底55米 灯火次第熄灭,城市渐渐沉睡,上海地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却从未安眠。在地底数十米深处,每一个夜晚都有潜藏的风险火苗被悄然扑灭。 深夜十二点至凌晨三点,中共十九大代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何小玲的工作开始了。她和她的团队深入到上海地铁每一处的隧道区间、地下联络通道,逐一检查隧道的安全情况。上海的地质条件非常特殊,属于饱和含水软土层。 在上海建设地下工程,就像是在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里打洞,堵漏水、防沉降是一项“必修”工作。 一路行走,片刻不停。这就是何小玲每天的任务——用脚丈量庞大的地下城,为隧道精细地“体检”,不放过一个安全隐患。在发现漏水点后,她会在隧道管片的缝隙处打入一根金属物件——“止水针头”,约10厘米长。通过止水针头向渗漏处注入特殊的防水材料。这些材料会很快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固化和防水效果。 10年前,何小玲第一次承接地铁维保任务时,用了一个月,白天、晚上地走,把6号线整条线路和35座车站“补”个遍。这些年来,她在地下行走的路程早已有上万公里。 隧道股份地铁维保及应急抢险团队何小玲正对隧道内隐患进行检查 像何小玲一样的隧道应急救援专业工程师,整个隧道股份有超过300人。这些技术专家所组成的团队,是中国地下空间领域第一支“常备救援队伍”,承担着国内8座城市、887公里隧道、554座地铁车站的应急抢险救援和维护保障重任。 同样在地下“打拼”了几十年的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原队长施卫中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中国第一座越江隧道、第一条盾构法地铁隧道诞生在上海,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上海都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04年,上海就已成立了中国首支地下工程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队伍,探索以专业全职的“抢险常备军”外加“平战结合”预备抢险队伍的方式,在大规模城市建设过程中保障地下安全无虞。 “对于两支队伍,我们的要求是:无论哪里发生地下工程安全事故,都必须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特别是常备抢险队伍,从成立至今15年,都24小时保持联系、有人值守,从未间断。”施卫中表示。 随着全国各地轨道交通、公路隧道工程的上马,具有全国18座城市地铁1号线建设,国内逾50%的14米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设计施工和应急保障经验的隧道股份,更逐步把上海的“成熟经验”输出到全国,为国内各大城市提供应急救援抢险的服务。 更深的深度,给应急保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不仅是隧道、车站、通道,建自城市发展各个年代的城市燃气、自来水、电力管网,及地上建筑桩基,如今已如“毛细血管”般密布交叠在城市地下的各个角落,牵动着每一位市民最核心的生活保障。 这就意味着,在实施应急救援任务的同时,工程师们除了考量地下工程本身的状况外,更要密切关注周边管线、桩基等设施的情况,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这让地下工程的应急抢险,不再是单一技术领域的单兵任务,更是一场零容错的地下网络“全天候、系统协同作战”。 近二十年前,已通车运营的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到河南路曾发生过一次险情。当时地铁旁通道排水钢管产生裂缝,发生水土流失,处置不及时将导致隧道变形,幸而通过第一时间的抢险救援和注浆修补最终控制了险情。 现在,隧道股份通过自主研发的“实时施工传输记录仪”等各类传感设备,已能实时掌握隧道施工、运营阶段的变形情况,在险情刚有苗头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进行修补。此外,隧道股份还首创了“微扰动”注浆技术工法,解决了防治软土地基地铁隧道沉降的世界性难题;研制了“人工智能自动巡检仪”,提高了检测隧道各类病害的功效……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装备,为城市地下安全保驾护航。 隧道股份已能做到最快速度到达上海任一处在建轨道交通工程现场 城市风险管理中也会有“黑天鹅”和“灰犀牛”。隧道股份的目标,不单单是事后为城市“抢救”险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事前的“防”和事中的“控”,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2018年,隧道股份在浙江杭州文一路隧道试点推进国内首个“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 建设运营项目,即自第一根桩基入地开始,从隧道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和从建筑房屋信息,到隧道内部的结构断面、“骨架”管片等的健康状况,都能够通过数字化传感设备“实时掌握”,形成“健康档案”,开出“诊疗处方”。 隧道股份上海轨道交通盾构管控中心实时监控全市盾构隧道推进状态 不久前,隧道股份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共同打造的“上海轨道交通盾构管控中心”正式上线运作,这一中心集成了过去40年里,从设计到施工,隧道股份在全球600余座各类隧道工程中积累的建设数据,形成了一套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为上海所有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的安全推进提供自动风险报警、智能化分析、决策管理和专业技术服务。 “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全市上百台盾构与管控中心联网,实时把盾构掘进的核心数据——比如掘进轴线、变形情况、周边沉降等,传输至管控中心,交由系统和专家智库团队进行分析。一旦盾构隧道出现问题,我们会发出推送,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相关风险提示和专家的解决建议。这是上海地铁、上海隧道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与进步。”隧道股份副总裁杨磊介绍说,现在,这套系统不仅服务于隧道股份自有的盾构,还向全社会开放,服务于在上海的央企、民企和其他省外企业盾构,为整座城市、整个行业提供安全支撑。 来源:新民晚报海上客工作室 |
|
来自: 红翡綠翠 > 《上海风光.建设.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