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网红们能干掉广告公司,你信吗?

 昵称52221680 2019-03-15

“广告公司已死”、“4A公司没落”这种言论也不是第一天出现了。

这几年,大数据的出现、咨询公司的崛起,让广告公司这个处于“中间”的角色颇为尴尬,好几家老牌公司或是关闭、或是被收购,也会间歇性地引发这些言论。

最近IMS新媒体商业集团CEO李檬在某峰会上甚至提出:未来干掉广告公司的是网红。

他认为,未来的媒体形态发生变化,原来模式的广告代理公司会被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kol(网红)所替代,因为kol(网红)比起广告代理公司更为了解粉丝,更懂得如何传播产品卖点。

但是,我认为“未来干掉广告公司的是网红”这个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了。

而且,“kol会让品牌变得更好”是不对的,能让品牌变得更好的还是广告公司。

其实,并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危言流传。

如今整体广告行业确实遭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传来传去,无非是那几个论调:

“广告行业人才凋敝,很多品牌方追求肉眼可见的增量,会自行挖掘人才或组建广告部。”

“广告行业结构僵化,难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脚步,与更新速度快的互联网品牌难以契合。”

但这些问题提炼出来,“人才不足”、“难以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脚步”,这不是哪个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吗?

只要遇到这些问题就一定整体行业没有翻身机会吗?

再说,广告行业就没有躺下去过。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广告市场规模也在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中国报告网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4月为止,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已超6500亿元,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工商局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全国广告经营额已达到6489亿元,规模是全球第二。

近五年来,广告市场规模占GDP比重稳定在0.9%左右,与宏观经济具有高度相关性。所以,经济持续向好,广告行业也能积极发展;同理,经济暂时低迷,广告行业也会受到暂时影响。

略带可惜的是,影响优秀广告行业的还有同行的“害群之马”。

这几年,靠砸重金出来的洗脑广告不少。这些广告质量不高缺乏创意,却靠着砸钱砸出来的规模影响市场。

之所以说,能让品牌变得更好的还是广告公司,是因为广告公司能做的事情比kol多很多。

kol之所以被青睐,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发声,接地气的他们能做到消费者语言,能够触发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但这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这个投资回报率是不一定的。

日本乐天公司市场营销部门(Rakuten Marketing)曾经对200个品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品牌不能确定kol是否能够带来销量,甚至超过80%的品牌不了解kol是如何定价的。

之前市面上是根据粉丝数量决定kol收取的推广费用,但很多kol为了提高收入,不惜购买虚假粉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僵尸粉”。这些粉丝是由机器生成,表面上为kol提高了互动量,但实际上对品牌推广营销并没有任何帮助。

更重要的,kol为品牌方做广告,主体依然是他们自己。

尽管是有很多意象不到的创意迸发,但新鲜感一过,以kol团队甚至背后MCN的资源和专业水平,他们最多能带来一时的传播热度,对品牌整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而广告代理公司做的广告中,广告代理公司的角色是隐形的,主体是品牌方。

以及关于产品的策略调整、广告投放之后的产生的市场反响,这些都是围绕品牌方和产品量身定做的。

我们看过那么多优秀的广告,我们脑海里留下了什么,Nike、杜蕾斯、FedEx、宜家……全都是品牌方。最后观众才想去了解,是谁制作了他们。

这是一个建设品牌形象的历程,也是大部分缺乏品牌意识的kol甚至MCN也无法做到的。

假如他们非要做,那么他们就必然要走近专业化商业化的道路,他们需要形成一个有创意、编导、后期、运营之类的专业化团队,需要形成具有竞争性的资源优势。事实上,如果做到了这样,其实已经是广告公司的执行阶层的状态了。

所以,倘若要这么竞争,已经形成了精细化分工和累积了经验资源的4A广告公司,又怎么轻易被取代呢?

但是,这些传言倒是提醒了广告行业一点。

既然,已经到了新时代,那么广告公司也必然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调整。比如数字化转型,不能再让别人认为广告公司不会使用大数据;比如尝试带上品牌、流量进行赛道竞争等等。

总之,广告公司没那么脆弱。

网红们虽然优秀,但与广告公司算是各司其职。

优胜劣汰的时代,“万物各争其时,众生各安其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