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笑,更欣慰孩子能在我面前哭,这说明孩子信任我、依赖我!

 zhsht16 2019-03-15

孩子哭,潜意识里,家长要么烦躁,要么害怕。

娃儿一哭,我们想得就是“怎么让他不哭了”?

接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不行还会使出杀手锏:“丢不丢人”、“我数到三,闭嘴”、“再哭不要你了”

……

总之,在我们眼中,哭就是“问题”,不哭了,就代表问题解决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碰到好朋友的妹妹小文,问起孩子时,她一脸幽怨。

原来,小文的宝宝两岁多了,小文一直上班,宝宝都是公婆帮忙带着。公婆一直说,宝宝跟着他们“很好”、“很乖”。

可最近小文下班回到家,宝宝就又哭又闹不听话,用她公婆的话说就是“见到妈妈就像犯了邪”。

明明会自己吃饭,平时也都是他自己吃,见到小文就哭哭啼啼的非要妈妈喂;

小文收拾房间,宝宝跟在身后哼唧;

陪宝宝玩游戏,宝宝总是“借题发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玩具一扔就开始哭、闹;

小文去个卫生间,宝宝在卫生间门口泪眼汪汪;

小文接电话回复消息,宝宝扯着嗓门哭;

睡觉之前更是一场恶战,宝宝翻来覆去,说起话来没完没了,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开灯,一会儿要听故事,没有要求了,就躺在小文怀里哭腔着拖延不睡觉……

小文忙一天也累,但想到跟孩子的时间就那么一会儿,就尽量耐烦地满足宝宝的要求。

可小文的老公看不惯,冲小文吼:“大半夜的不睡觉这么折腾,都是你惯的!爸妈管得他特别老实,带着很省劲。看见你就事儿多!”

早晨上班,下楼时碰到邻居,也被问:“宝宝没事吧?怎么听他一直哭?”

小文有些慌神儿,特意请假带孩子看医生,查来查去都没问题,谁也说不清宝宝为啥哭。回到家,宝宝对着小文又吭吭唧唧,小文心烦意乱,大吼:“别哭了!”

宝宝吓得嚎啕大哭,小文摔门离开,才忍住了打孩子的冲动。

小文觉得对不住孩子,自己也很委屈,一天忙到晚,好不容易回家见到孩子了,孩子还哭哭啼啼没个笑脸儿,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老公的指责更是让她憋屈,好几天半夜里睡不着,都要憋成内伤了。

她想不通,自己这个妈妈很差劲吗?究竟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让孩子这么没完没了哭哭啼啼?

小文的困扰让我想起毛豆刚去幼儿园时的那段经历。

毛豆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我比孩子还紧张,生怕孩子不适应,在幼儿园里有啥状况,会哭,会闹,会有不顺利。

每次老师告诉我说“表现很棒”“很懂事”“很好哦”,我就长舒一口气,看来孩子适应得还挺好。还暗自得意:熬出来了,终于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了。

可是,情况根本不是我想得那样。

每天放学后,老师嘴里表现“很好”“很棒”的娃,就开始变得玻璃心,动不动就泪眼汪汪,哭哭闹闹。

他会黏人,让妈妈抱着,提各种要求让妈妈顺从,如果妈妈不满足他,他就站在原地“嘤嘤”地哭。

到了家,必须守着妈妈。我一走开,娃就有急急三连提问:

“妈妈,你干什么?”

“妈妈,你去哪?”

“妈妈,你别走!”

可是,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跟他解释,还没等我说完一整句话,他又开始哭了。

吃饭时,要妈妈喂。

去卫生间,要妈妈陪,还不穿拖鞋,要踩着妈妈的脚背挪到马桶,让妈妈帮忙脱裤子。

饭后爸爸要带他外出散步,他头也不回地说:“我不去,我要守着妈妈。”

洗澡的时候,赖着不去,要“必须和妈妈在一起”。

玩玩具时,要妈妈守在一边,寻到个什么由头,就借题发挥,又开始哭。

我翻来覆去问孩子,你哪里不舒服吗?你有事吗?有什么不舒服不开心的,告诉妈妈吧?我们一起解决。

我几天夜里睡不着,就为了守在一旁观察孩子的反应。像小文一样,也带着孩子去检查身体。可是,啥问题都没发现。

这让我变得特别焦虑,想: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有什么事啊?老师告诉我孩子“表现好”,是不是为了安慰家长的啊?甚至还会想孩子在幼儿园不会被虐待了,还被老师威胁不准告诉家长啊?

有次,我跟幼儿园老师说了自己的疑问:“在幼儿园真的很好吗?怎么回家总是哭?”

没想到,老师告诉我说,孩子对着我哭哭啼啼才正常,我更该感到欣慰。

看着我一脸蒙圈的样子,老师说:“大家总觉得孩子哭是个问题,哭了就慌神儿,就要采取措施制止孩子的哭,孩子不哭了,就觉得没事了。其实根本就不是。”

这位老师跟我说,不管是平时老人或保姆带,上幼儿园,还是家里又有了弟弟妹妹,孩子们都会有这样的表现。

老师说:“想想我们自己,在工作里有挫败,我们会对同事发怒吗?不会,因为不安全。可一见到了亲人、爱人,我们就忍不住了,要么哭,要么闹,要么找个借口发脾气,反正就是各种撒娇、各种作。发完脾气,作一顿,心里就舒坦了。如果有人指责我们,或者我们强制自己必须忍着,心里会特别难受、委屈,比工作受了挫折本身更难受。孩子也是这样的啊。”

在没有妈妈的环境里,孩子们明白这里不是家,于是根据环境的规则做事。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符合这个环境期望的孩子。一天下来,孩子的心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到了晚上,会感到疲惫不堪,心烦意乱。

孩子知道在妈妈面前,自己被理解、被保护和被爱,他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他知道“无论他怎么哭,怎么发泄,妈妈都是爱我的”。所以当他确定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会容易“放飞自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耍赖撒泼,把之前积压在心里的小情绪全都发泄出来,顺便还能和妈妈撒个娇,得到一个爱的抱抱,并以此来证明妈妈就是这样无条件地爱着我。

这位老师告诉我,她带过的一个小朋友果果就是。果果有了妹妹以后,突然表现得特别好,在家里不哭不闹,到学校更是爱取悦老师。为此果果的妈妈还感到很欣慰,觉得“有了老二,老大自然而然就懂事了”。

可是,班里几位老师都明显感到不对劲儿,觉得果果“一下子没有了与她年龄相符的天真”。

跟果果的爸爸妈妈聊了几次,才知道因为妈妈要照顾妹妹,很辛苦,就希望大一点的果果能听话“让大人省心”,要求果果不哭不闹不吵。要么是跟果果聊天时这样要求,要么是果果哭闹时妈妈训斥责怪,要求果果要“要懂事、要乖,要体谅妈妈,照顾妹妹,不能哭闹“,不然就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只喜欢妹妹,不喜欢果果了。

老师说,父母觉得果果不哭了,是懂事了,其实是果果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没信心了,没有安全感了。她不敢撒娇,不敢发泄情绪,表现得谨小慎微,懂事体贴,其实是怕“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所以,她的笑,让人心疼,她不再哭,才真的叫人担心。

老师说得话,让我还是很震惊的。

突然想起,有一次孩子在我怀里哼哼唧唧的撒娇,还老是哭着说:“我的妈妈不爱我了,我也不想要妈妈了,我要离开这个地球,再也不回来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

我就抱着他问:“姥姥和老师都说你很乖的,怎么跟妈妈就这么‘皮’,这么‘熊’啊?”

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妈妈,只要你在,我就不乖。”

那时候还以为孩子童言无忌,随便说着玩的。没想到,他是认真地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妈妈,因为我知道你爱我,不会离开我,我才敢跟你哭,在你面前撒娇耍泼,敢跟你作,才敢说不要你。

除了是安全感使然的发泄情绪。孩子哭,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们在这种哭哭闹闹的试探中寻找确定——确定妈妈爱他们包容他们,确定妈妈不会离开他们,妈妈依然是他们最亲密和可信赖的人。

有时候,如果孩子得到这个确定,他们有可能会表现得更糟,借机把心理积攒的那些负面的情绪都发泄出来。

尤其是在孩子4到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阶段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在这期间,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脆弱”,在亲密的人面前,哭了笑了,脸色说变就变,这都很正常。

如果,孩子对妈妈表现得平静、冷漠,情绪“太稳定”了,对亲子关系来说,反倒是个不好的兆头。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吵闹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漠视孩子发出的信号,也不要急着采取各种措施制止孩子的哭。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可能安静了,大人以为问题就解决了就没事了,其实不是,这种安静是妈妈和孩子之间产生裂痕为代价换来的。

孩子在我们面前表现哭闹,不是妈妈差劲,哪里做得不好,恰恰相反,这说明孩子对咱还信任、还依赖。

所以,妈妈们不要自责,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更不用为孩子这种“不好”的表现感到焦虑。

毕竟,比起孩子对咱笑,咱更欣慰孩子能摘下面具,在咱面前哭。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心里咱还是他们最亲近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