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引入中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对区域活动的探讨更多是从形式要素上入手,很少把幼儿在区域中的主动式学习作为核心要素来把握区域活动的本质,忽视了区域活动真正核心的价值,使教师在对区域活动功能定位上的认识不清,在实践中对幼儿的支持未能真正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教师只有做到以幼儿为中心,读懂幼儿活动行为,及时引导,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游戏、深度学习。 关键词:区域活动 深度学习 《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可见,《指南》中倡导幼儿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因此,建构一种有效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环境非常重要。 借鉴冯晓霞教授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年会上的分享,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基于此概念前提,本文聚焦区域活动中的深度学习策略,以期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其具有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一.观察需求,确定游戏 (一)抓住活动契机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实践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需要教师相信儿童的力量,做一个有能力的观察者,抓住契机,发现幼儿兴趣需要,给予支持与引导,从而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深度学习。但是在大部分区域活动中幼儿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式般地玩,或者在区域中游离,或者不知道怎么玩。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区域活动中有意义的事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游戏深入开展。如:在“沉浮实验”中,幼儿只会单一地玩让物体沉或浮起来,这种没有挑战性的游戏让幼儿失去了兴趣,这时老师适时地提供问题支架:“你们有办法让沉下去的铁块浮起来吗?”“试试在浮起来的瓶子里放多少块铁块它就沉下去呢?”“浮起来的皮球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老师还及时提供记录单让孩子们记录,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的兴趣重新调动起来,他们用各种办法尝试,最终获得新的经验。幼儿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结合主题开展 主题教学内容包含五大领域,通过学习幼儿能掌握这一主题的丰富知识,如果将主题中的一些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中,更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如:在《好戏开锣》主题中,幼儿认识了各种戏种和戏服,懂得演戏流程等,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自主研讨剧本,搭建舞台,制作服装.....主题游戏建立在主题学习基础上,幼儿能自己做计划,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动探究,是生动活泼的,也是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 (三)来源于教师预设 教师预设的区域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的。如:《交通工具大集合》主题期间,老师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各种车辆,对车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综合之后,预设了4S店,幼儿根据教师的预设,自主选择喜欢的一项活动,玩起制作车模型、洗车场、修车场、车美容的游戏。又如:《我的身体》主题,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有初步了解,老师预设了角色区——儿童医院,孩子们在医院里开展称体重、测视力、量身高、看病、输液、开药等一系列的游戏。 二.提供时空,深入探究 (一)适时调整时间 区域游戏有了丰富的材料,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保证,只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幼儿自由、放松地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幼儿才能在区域游戏中更加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我们打破原来规定的时间限制,只要活动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为幼儿调整时间,方法有:一是延长活动时间;二是调整时间。时间的延长与时间段的调整都能为幼儿继续完成项目活动提供保证,自然能让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 (二)区域间的整合 以往区域活动规定幼儿选择区域之后只能在那个区域里面玩,材料也只能玩区域里面的材料,固定式区域空间活动导致材料不丰富,限制幼儿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后来我们尝试打破原来区域活动中的规则,允许幼儿为了解决问题,继续探究,可以到任何一个区域去取放活动需要的材料,并与区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如:角色区“小小厨师”在游戏中可以邀请其他区域的幼儿到角色区做顾客;积木区、表演区的幼儿需要制作辅助材料,可以到美工区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自由取放材料,区域间互动,让幼儿的区域学习更加自主、自由,探究的兴趣更加高涨持久,学习也更加深入。 三.读懂行为,有效支持 (一)支持幼儿批判性与反思性行为 ,让幼儿敢于探索与表达 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之上的批判性学习,要求学习者敢于质疑。因此,在面对幼儿千奇百怪、出人意料的质疑时,教师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幼儿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充满渴求地去探索和表达,同时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的游戏行为,从中发现那些精彩的、惊奇的、 值得深思的地方,这才是深度批判的意义所在。 如:“逛超市”角色游戏中,幼儿针对角色区超市游戏提出疑问:小朋友进“超市”游戏,出现不付账就乱取物品的问题。老师借此契机,进行讨论:角色区“逛超市”游戏存在哪些问题? 表格1:寻找问题 针对幼儿抛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表格2:启发思考 孩子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能会有顾虑,所以他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 因为教师的欣赏、接纳和鼓励,能为每个幼儿的存在赋予意义,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认可和尊重。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区域活动氛围中,幼儿和教师彼此之间才能够建立信任感,幼儿才能自主批判与反思。 (二)帮助幼儿统整课程内容,形成新的知识建构 深度学习实质上是幼儿对已经激活的知识和所要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和精细的深度加工,如果幼儿所获得的知识是孤立、零散、碎片化的,则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有意义的整体感知,不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批判以及深度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应注意课程的统整,教师与幼儿协商,共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课程内容与幼儿真实生活和经验整合,从而使幼儿将课程经验整合到自己的意义架构中。 如:“逛超市”角色游戏中,基于幼儿问题的生成,老师及时将问题汇总,归类成:买卖问题、物品种类、物品摆放、超市布局、兴趣问题、超市角色分工问题,让幼儿对逛超市中所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又如:基于孩子在语言区讨论修补图书的零散经验,老师帮助孩子进行统整、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孩子一起制作图书修补手册、图书修补流程图、设立语言区的图书医院、征集图书修补小老师等。 (三)提供贴近生活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运用“过程性探究”的理念和策略,鼓励幼儿在过程中不断地探究新问题和新挑战,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整合力及学习力。 如:“逛超市”角色游戏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小朋友们提出:我们可以直接到附近的超市去逛逛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顺势开展“逛超市”大调查活动,同时提供问题支架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去超市前应该做哪些准备?愿意参加调查活动的幼儿根据自己选择分成六组。老师提供相应记录单,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问题调研,发现购物问题,积累购物经验。 表格3:实地调查 备注:请家长带孩子到超市调查上述问题,拍照留影,协助孩子通过绘画将“答案”画在方框里!谢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所准备的区域活动并不是随意生成和毫无目的的,而是有情境性和挑战性的。只有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才可以打破幼儿只停留于游戏表面的浅层思维,最终推进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开展。 (四)促进幼儿知识迁移与应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指学习者面对新知识和新思想时,能够做一个批判性的理解者,同时在此基础上能够联系新旧知识经验进行整合建构,并能在新情境中通过交流和互动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如:“逛超市”角色游戏中,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迁移幼儿经验,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记录单,引导幼儿尝试对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类记录。 表格4:迁移经验 同时引导幼儿将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继续丰富班级角色区材料,进行完整购物;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到超市可以文明选购自己想买的商品。 四.活动评价,提炼经验 区域活动评价是区域活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份,适宜的评价有助于教师正确解读幼儿行为,给予适宜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大多只停留于浅层,要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离不开教师适宜的评价和支持。 如:在结构区中,几个幼儿想造一个美丽的小区,他们很快用积木搭好了几座房子,这时有小朋友提出还要搭一个花园,但是他们东找西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老师问:“小朋友,今天在玩游戏时,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那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讲出了难题,于是老师引导全体小朋友进行讨论。有的说,可以用纸盒子来做花坛,可是没有花怎么办?又有人说可以请美工区的小朋友帮忙做一些漂亮的花;……应该说他们的想法还是很可行的,对于幼儿能发现问题,引起争论,解决问题的现象,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不光使幼儿从以往的游戏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而且使游戏的主题进一步发展了。 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是指在区域游戏中贯穿深度学习的精神,以此为准绳,打造幼儿自愿地、主动地、自由地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其中的关键便是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促进幼儿深度参与、体验 ;营造开放互动的游戏氛围,构建踊跃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幼儿深度倾诉、分享的欲望 ;进行恰当的提问和评价,鼓励幼儿深度探索,以此不断培养、发展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创造探索的执行力等核心素养。 [1] 冯晓霞,华爱华,刘占兰, Rhian Allvin, Robert Scherpbier.探索反思超越——走向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之二[J].幼儿教育,2017,(z1):4-7. [2] 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5. [3]卡西·纳特布朗.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