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锜(1923~1997)为第一批国家老中医药继承指导老师,擅长于内儿科临床,认为小儿哮喘乃因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其治疗宜从肺、肾论治,发作期治在肺,缓解期治在肾,通常应用以下3种治法,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1.温肺化痰法 用于寒痰壅肺证,症见哮喘发作,胸满,咳痰清稀,或恶寒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哮。方用三拗汤加味,常选用蜜炙麻黄、杏仁、瓜蒌皮、化橘红、蝉蜕、炙紫菀、桔梗、甘草等药。若恶寒发热者,加桂枝、紫苏叶;咳痰呈泡沫样者,加细辛、干姜;气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子。 病案举例:王某,男,6岁。1993年10月19日初诊。喘促痰鸣反复发作4年半,复作1天。患儿自1岁半以来反复出现喘促痰鸣,多次住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用多种西药和中药治疗不能减少其复发,现每月发作3~4次,多在夜间发作,注射氨茶碱可以缓解症状。昨晚天气变冷即诱发喘促,刻诊喘促,喉中痰鸣,咳嗽,咯少量白痰,不能安卧,纳食及大小便正常,体胖,舌质淡紫,苔白厚,脉浮滑。证属寒痰壅肺。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哮。方用三拗汤加味,药用:蜜炙麻黄2g,杏仁5g,瓜蒌皮5g,化橘红1.5g,蝉蜕1.5g,炙紫菀5g,桔梗5g,甘草0.5g。同时用代温灸膏贴双侧肺俞穴。服药1剂,喘促减轻,已能安卧,但喉中仍有轻微痰鸣音,续服5剂,喘促痰鸣完全缓解。 按:此案乃因风寒袭肺,触动内伏之痰所致。风寒袭肺,肺气失于宣肃则喘促咳嗽,咯痰色白;痰邪内伏,因邪触动而阻碍气机出入,故喉中痰鸣,不能安卧;体胖、苔白厚、脉浮滑乃风寒痰壅之征。其治用三拗汤疏风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蝉蜕祛风止哮;瓜蒌皮、化橘红、紫菀、桔梗、甘草化痰止咳。风寒得散,痰邪得化,则肺气自降而喘哮自平。 2.清肺化痰法 用于热痰蕴肺证,症见哮喘发作,痰黄稠难出,胸闷心烦,咽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涤痰,降气止哮。方用清肺汤加减,常选用川贝母、瓜蒌皮、竹茹、连翘、桑白皮、杏仁、炙枇杷叶、黄芩、甘草等药。若烦热汗出者,加金银花、蝉蜕;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子;胸闷明显者,加桔梗、枳壳;纳食减少者,加鸡内金、麦芽。 病案举例:曹某,男,10个月。1993年3月11日初诊。发作性咳喘痰鸣3个月,复作1天。患儿母亲有支气管哮喘史。患儿近3个月来反复出现咳喘痰鸣,已多次去医院急诊,诊断为婴幼儿哮喘。昨天晚上突然喘促复作,喉中痰鸣,咳嗽,烦躁不安,微汗出,纳食减少,小便黄,舌质红,苔白,右手虎口指纹紫滞。肺部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胸部X线检查正常。辨证为热痰蕴肺证。治宜清热涤痰,降气止哮。方用清肺汤加减,药用:川贝母0.5g,竹茹1.5g,连翘3g,金银花4g,杏仁1.5g,炙紫菀1.5g,炙枇杷叶3g,黄芩2g,麦芽2g,甘草0.3g。当日服药1剂,喘促即明显减轻,续服5剂,喘促基本缓解。 按:此案乃热痰蕴肺所致。肺热炼津为痰,热痰壅盛,阻碍肺气肃降,故喘促、痰鸣、咳嗽;热盛迫津外出,故烦热、汗出、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指纹紫滞乃痰热之征。其治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泄肺热,川贝母、杏仁、紫菀化痰止咳,竹茹、枇杷叶降气止哮,麦芽、甘草和胃助化。肺热得清,痰浊得化,肺气得降,喘促自止。 3.滋肾纳气法 用于肺肾阴虚证,症见哮喘每于夜间发作,呼多吸少,痰少而喘,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肺,纳气止哮。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味,常选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炙紫菀等药。若胸闷者,加瓜蒌皮、陈皮;不能平卧者,加紫苏子、葶苈子;大便干结者,加核桃肉、瓜蒌子;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桑白皮;阴损及阳而形寒肢冷者,加肉桂、制附片。 病案举例:胡某,男,12岁。因喘促痰鸣反复9年,复发2个月而于1993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3岁始发哮喘,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已好转,2个月前复发。现喘促痰鸣,每于夜间1~4点发作,发作时不能平卧,平时咳吐粘痰,纳食减少,大便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脉细数。证属肺肾阴虚。治宜滋肾养肺,纳气止哮。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5g,丹皮5g,茯苓7g,泽泻6g,五味子1.5g,炙紫菀5g,紫苏子1.5g。服药10剂,喘促发作明显减少,有3晚未发作,续服20剂,喘促基本缓解。后将上方研为细末,每次3g,每日2次,用温开水冲服,作为预防之用。 按:此案乃肺肾阴虚,肾不纳气所致。肾阴亏虚不能上濡于肺,使呼吸吐纳失常,故喘促不能平卧;肾虚于下,痰逆于上,故痰鸣、咳吐粘痰;舌质红,苔白,脉细数乃阴虚夹痰之征。其治用七味都气丸滋肾纳气,加紫菀、紫苏子化痰宽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