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腹痛临证要诀

 湖南周慎 2019-03-15

[歌括]

腹痛大脐少小[1]分,弯腰捧腹啼哭呻[2]

皆因邪滞脾肠胃,理气通经效可欣。

中寒养脏或理中[3],乳积香砂承气[4]攻,

内湿外寒藿香正[5],因蛔乌梅与安虫[6]

胃肠结热承柴 [7]择,建理虚寒逐瘀[8]通。

内服灌肠[9]不可缺,药摩[10]盐熨[11]按手[12]同。

[注释]

[1]大脐少小:大脐、少、小,分别指大腹、脐腹、少腹、小腹。

[2]呻:指呻吟。

[3]中寒养脏或理中:中寒,指腹部中寒;养脏、理中,分别指养脏汤、理中汤。

[4]香砂承气:分别指香砂平胃散、小承气汤。

[5]藿香正:指藿香正气散。

[6]乌梅及安虫:乌梅、安虫,分别指乌梅丸、钱氏安虫散。

[7]承柴:分别指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8]建理虚寒逐瘀:建、理、逐瘀,分别指小建中汤、理中汤、少腹逐瘀汤。

[9]内服灌肠:指辨证方药煎汤内服或灌肠。

[10]药摩:指用生姜、紫苏叶捣烂炒热布包,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

[11]盐熨:指用食盐炒极热布包,从胸向腹下熨,冷则又炒热再熨,至痛止。

[12]按手:指手部按摩。据证选穴:伤食,选清脾胃、八卦、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寒积,选揉一窝风40分钟,或加外劳宫;虚寒痛,选外劳宫、清补脾、八卦;热结痛,选八卦、清胃、六腑、四横纹;虫积痛,选外劳宫(多推),平肝、清胃、清大肠、摩腹(自右下腹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位置自右向左运摩之);胆道蛔虫,选外劳宫、平肝、清胃,痛甚加按揉胆俞、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串解]

腹痛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部位有大腹、脐腹、少腹、小腹之分。临床以弯腰捧腹、啼哭呻吟、时缓时急为特征。其病因为感寒、食积、结热、脏腑虚冷、气滞血瘀;病位在脾、胃、肝、肠;主要病机为气机不利。治则为调理气机,疏通经络。

临证须辨气、血、虫、食及寒、热、虚、实而治。常分七证:腹部中寒证,症见拘急作痛、得温则缓、遇寒加剧,养脏汤或理中汤主之;乳食积滞证,症见脘腹胀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酸臭,先予小承气汤通腑,继用香砂平胃散导滞;外寒内湿证,症见发热恶寒、腹痛啼叫、呕吐恶食,藿香正气散主之;虫积者,症见面色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宜乌梅丸或钱氏安蛔丸安虫止痛;胃肠结热者,症见腹胀痛拒按、便秘,宜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肝热犯胃,症见腹部胀痛嗳气、怒则痛增,宜大柴胡汤疏肝;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病程较长,予小建中汤合理中汤温中;气滞血瘀者,症见痛有定处,刺痛拒按或腹部有块,用少腹逐瘀汤化瘀。

此病用辨证方药煎汤内服或灌肠均可,还可配合生姜紫苏叶热熨摩腹、炒盐熨胸腹、据证选用手部按摩法等,可取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