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9.反 胃

 学中医书馆 2018-11-24

229.反 胃 
 
  反胃又称‘胃反,、‘翻胃’,指谷食入胃,停而不化,终至反出的症状。其表现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入一、二时而吐,或积至一昼夜而吐。
  (内经)尚未有反胃之名,然其在有关呕、吐、哕、膈等病症的论述中,即包括反胃一症。如“饮食入而还出”,“食晬时乃出”((灵枢.上膈));“盛满而上逆”(<素问.脉解))等。<金匮要略)首载“胃反”症名。其后,历代医籍或称反胃,或称翻胃,名异实同。
  常见证候    
  脾胃虚寒反胃:食入而反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冷痛,食少便溏,体倦乏力,四肢欠温,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苔白润,脉象浮涩或虚缓无力。
  命门火衰反胃:朝食暮吐,甚则食下一日反出,完谷不化,饮食不下,泛吐清涎,澄沏清冷,形寒畏冷,腰膝冷痛,面浮足肿,腹胀飧泄,阳痿尿频,甚或二便不行,神疲欲寐,面色淡白,舌淡苔滑,脉微细沉迟。
  寒饮内停反胃:胃反吐出宿谷及清水痰涎,或泛吐涎沫,脘痞少食,心悸头眩,或喘咳气逆,苔白滑腻,脉象弦滑。
  痰气互结反胃:反胃吐出饮食痰涎,情志抑郁,烦躁喜怒,失眠多梦,胸膈痞满,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沉弦。
  酒积湿热反胃:心中懊侬而热,愠愠欲吐,反胃吐出宿谷酸臭,头重身困,胸脘痞闷,口干而渴,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瘀血阻滞反胃:食人格阻不化而反出,胸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甚则吐血、便黑,大便结滞不爽,口燥咽干而渴,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弦涩。
  阴虚血燥反胃:食下涩滞,久而反出, 口干心烦,心悸少寐,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形体羸瘦,肌肤枯燥,骨蒸盗汗,面色无华,大便燥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气阴两虚反胃:食入反出,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心悸自汗,手足如灼,短气倦怠,唇干口燥,舌红无苔,或舌苔花剥,脉象虚细而数。
  虫积反胃:反胃而心烦不宁,时作时止,食则吐蜕,甚则发生虫痛厥逆,面有虫斑,舌有大红点,脉乍大乍小。


  脾胃虚寒反胃与命门火衰反胃:二者皆属阳虚为患,然前者责之中焦脾胃,后者咎在下焦命门。

   脾胃虚寒反胃得之以生活调摄失慎,或忧思劳倦,或误行汗下等,损伤脾胃阳气,致使胃中虚冷,运化迟缓,水谷停留不化,宿积盛满,上逆反出。故其辨证要点在于: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以吐出宿谷为快。并兼见脘腹满闷,食少便溏,面色苍白,体倦乏力,手足不温等症。舌淡苔白润,脉浮涩或虚缓无力,也属中气虚寒之象。治当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补气健运汤。

健运汤 (
歌诀
健运汤中参麦知,气虚腿臂连腰痛;棱莪乳深与归芪,补气扶元瘸自治。
组成;生黄芪六钱,野台参、当归、寸麦冬、知母、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三钱,莪术、三棱各一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用;健脾助运,祛湿止泻。
主治气虚腿疼、臂疼;腰疼。
附注此方减麦冬、知母三分之一,合数剂为一剂,轧细炼蜜为丸,名健运丸,治同前证。
方论选录《金匮要略》:“健运汤治脾失健运之久泻。党参、茯苓各20g,白术、甘草、淡附片、广木香各10g,干姜6g,白芍15g,黄连3g。健脾助运,祛湿止泻。”
各家论述
从来治腿疼臂疼者,多责之风寒湿痹,或血癍、气滞、痰涎疑滞。不知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俗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愚临证体验以来,知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故凡遇腿疼、臂疼,历久调治不愈眷,补其元气以流通之,数载沉疴,亦可随手奏效也。

   命门火衰反胃,多由高年阳衰,或久病不复,脾肾阳虚所致。命门真火乃三焦气化之原,故命火衰微,必然以温煦生化作用不及为其病机之主导。釜底无薪,谷入不化,久而反出,甚则食下一昼夜而吐出,吐出物澄沏清冷。阳衰则阴盛,故兼见形寒畏冷,腰膝冷痛,面足浮肿,或飧泄尿频,或二便不行等症。神疲欲寐,脉微细沉迟,舌淡苔滑,亦属阳虚阴盛之征。病责肾阳虚衰,治当补火以生土,温阳以助运,方用六味回阳饮,或金匮肾气丸。

六味回阳饮
处方人参30~60克 制附子6~9克 干姜(炮)6~9克 炙甘草3克 熟地15~30克 当归身9克(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
功能主治益气回阳,养血救脱。治阴阳将脱。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温服。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12~15克,或30克,或冬白术9~15克;如泄泻者,加乌梅2枚,或北五味20粒。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肾  气  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金匮要略》)
    [异名]  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98)、八仙丸(《养老
奉亲书》)、补肾八味丸(《圣济总录》卷51)、八味丸(《如宜方》,录自《普济方》卷
401)、八味地黄丸(《小儿痘疹方论》)、附子八味丸(《证治要诀类方》卷4)、金匮肾气丸
(《赤水玄珠全集》卷7)、桂附八味丸(《简明医彀》卷4)、桂附地黄丸(《简明医彀》卷
8)、附桂八味丸(《医方论》卷工)、桂附八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1)。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120g)  泽泻三两
(90g)  茯苓三两(90g)  牡丹皮三两(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
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
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
渴,脚气,转胞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
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
阳之力;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痰饮咳喘
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辨证属肾阳不足
者:
    [使用注意]  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

  脾胃虚寒反胃与命门火衰反胃,皆属虚寒之证。然二者相较,前者病较轻浅而责在中阳不振,后者病较深重而在命门火衰。故<景岳全书。反胃)曰:“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终无济也。”
  寒饮内停反胃与痰气互结反胃:二者皆以痰饮为患。然前者病起于阳不化水而津留为饮;后者病机在于气郁不行而液凝为痰。
   寒饮内停,困遏中阳,水谷不运,脘痞少食,胃反而吐出宿谷痰涎;饮邪中阻,冲激上逆,故有头眩、心悸、喘逆等兼症;饮为阴浊之邪,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治遵<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选用茯苓泽泻汤加减。

 茯苓泽泻汤
茯苓24克  泽泻12克(包)  甘草6克  桂枝6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5g  泽泻12g  桂枝6g  白
术9g  生姜12g  甘草6g
    上5味(除泽泻外),以水1000ml,煮取300ml,再下泽
泻,煮取240ml,温服80ml,日3次温服。
  (功效)健脾渗湿,温阳化饮,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脉沉弦滑。
    副证:心悸,水肿,口淡,大便溏或正常。
    (临证加减)
    1.呕吐较甚者,加砂仁、半夏,以理气降逆止呕.
    2.呕吐清水不止者,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3.脘腹胀满苔厚者,去白术,加苍术、陈皮、厚朴,以行气除满。
    4.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5。茯苓泽泻汤加味治疗慢性原发性低血压症:自觉症状明
显,以头晕头痛为主,伴见恶心,精神疲倦,健忘失眠,心悸,
耳鸣等。药用云苓、白术、生姜、川芎各12g,泽泻18g,桂枝、
炙甘草各9g,黄芪15g。每日工剂,水煎服。头痛甚者川芎加至
30g;神疲乏力加党参15g;心悸失眠加炒枣仁20g;耳鸣较甚加
石菖蒲15g,当归15"--30g。仙西中医,1989,《2,:23]
    6。茯苓泽泻汤与五苓散之差异:按此方与五苓散,似无大
异同,而五苓散专于利水,而兼发汗。此方亦专于利水,而兼补
脾和胃。五苓散虽利湿去表而不可谓之补脾和胃。此方虽利水通
阳,而不可谓之去邪发表。观其去猪苓加甘草生姜,可以见矣.
[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
    7.《金匮》反胃的治法:  《金匮》论述反胃,以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其特征。其病机是胃中虚冷,在第3条中
指出虽见脉数,数为客热;若见脉弦,当然属于土虚木贼。在第
5条中进一步指出,“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难治之理,紧为阴
寒内盛,其病有轻有重,轻则可治,重则难治,这是由疾病性质
所决定的,但在古人多决之于脉.至于食已而吐,亦属反胃范
围,但为其变证。反胃,以虚为主,故治用大半夏汤通补润降为
主;热而反胃,用大黄甘草汤泻火通腑;停饮而反胃,用茯苓泽
泻汤通阳利水,则又为治反胃之变法。捡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
出版社,1986]
    8.本方去生姜加于姜。治反胃吐逆,发渴饮水;又本方去
生姜加黄连、大黄、小麦。治心脾壅滞,暴渴引饮,名茯苓饮。
[圣济总录]
    9。本方用干姜易生姜,加半夏、陈皮为丸。消痰逆,止咳
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名桂苓白术丸。仁宜明论]
    10.茯苓、泽泻、半夏各四两,桂心,炙甘草各二两。上五
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疗反胃吐而
渴者,名茯苓小泽泻汤。[外台秘要]

   痰气交阻反胃,病由郁怒难舒,气机郁滞,液凝为痰,痰气搏结,滞塞中道而成。其症吐出宿谷痰涎,胸膈痞满,呃逆嗳气,大便不爽,其脉沉弦,舌苔白腻或滑为其辨证要点。痰气互结,气郁为本,故临床常表现出情怀舒畅则诸症转轻,忧思恚怒则诸证加重的特点。治当以解郁化痰为法,方选香砂宽中丸。

香砂宽中汤
【方源】《准绳·类方》卷三引《医学统旨》。
【异名】:香砂宽中散(《嵩崖尊生》卷九)。
【组成】:木香(临服时磨水入药三四匙) 白术 陈皮 香附各一钱半 白豆蔻(去壳) 砂仁 青皮 槟榔 半夏曲 茯苓各一钱 厚朴(姜制)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用法】:上以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主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备考】:本方改为丸剂,名“香砂宽中丸”(见《杂病源流犀烛》)。
【方源】《杏苑》卷六。
【组成】:香附子 厚朴 枳壳各一钱 缩砂仁七枚 半夏 茯苓各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甘草五分
【用法】:上咀。水煎熟,食远温服。
【主治】:气食不散,心下痞闷。


  酒积湿热反胃与瘀血留滞反胃、二者皆属实证。

   酒积湿热反胃,乃由酗酒无度,湿浊内生,蕴郁化热,困遏中焦,浊热熏蒸上逆所致,吐出宿谷酸臭为其主症特点。湿热郁蒸于内,胃失和降,故兼见心中懊侬而热, 口干而渴,小便黄赤,胸脘痞满,身困头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湿热为病的重要特征。予清热利湿,解酒和胃为治,宜葛花解醒汤加减。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仁15克 砂仁15克 葛花15克 干姜6克 炒神曲6克 橘皮4.5克 泽泻6克 白术6克 猪苓4.5克 人参4.5克 
白茯苓4.5克 木香1.5克 莲花青皮0.9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脾胃论》卷下)
    [异名]  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3)、解酲汤(《脉因症治》卷下)、葛花汤(《不
知医必要》卷3)。
    [组成]  白豆蔻仁  缩砂仁  葛花各五钱(各15g)  干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  白
术各二钱(各6g)  橘皮去白  猪苓去皮  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钱五分(各4.5g)  木香
五分  莲花青皮去瓢三分(O.9g)
    [用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9g),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9g,温开水调下)。
    [功用]  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  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证。头痛心烦,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
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病机分析]  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体湿性热,其性剽悍,少饮能通行气血,
内助消化,外御风寒。若恣饮无度,酒毒熏蒸则头晕头痛心烦;脾胃受伤,升降失常,
则呕吐腹泄,食少体倦;脾虚生湿,湿阻气机,则小便不利,胸膈痞闷,苔腻脉滑等。
    [配伍意义]  本方为李呆针对酒积所伤而创。李氏指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
俱阳,乃无形之物也。止(只)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
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为此,本方以分消酒食,
理气健脾为治法。方选葛花为君,该药甘寒芳香,一直被视为解酒醒脾之良品,早在
《名医别录》卷2就有“消酒”作用的记载;  《滇南本草》卷2谓:“治头晕,憎寒,壮
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吞酸,酒毒伤胃。”不仅如此,
葛花轻清发散,能促使酒湿从表而解。《本经逢源》卷2即日:“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
津也。”其言虽未必尽然,但突出了本品发散之力。本方原书用法曾谓:“但得微汗,酒
病去矣”。即强调了将酒湿从汗解的重要临床意义,而在方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葛花。
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蔻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以除痞闷,增食
欲;二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前阴分消。饮酒过多,必伤脾胃,湿邪蕴结,每滞
中气,故又以干姜、人参、白术和中健脾,其中干姜辛热温散,更有助于化湿;木香、
青皮(莲花青皮:即青皮分办切开,形似莲花)、陈皮理气疏滞,以助白蔻、砂仁,以
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症自缓解。
    本方的配伍特点:发汗和利小便合用,使酒湿从上下分消,同时配伍消食理气与补
气健脾之品以邪正兼顾。从药物组成看,本方无明显寒热之偏。酲:酒醒后所感觉的困
惫如病状态。《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毛传:“病酒曰酲。”本方以葛花为主,具
有解酲之功,故名“葛花解酲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酒湿食积之要方,临床运用以头痛眩晕,胸闷呕吐,食
少体倦,苔腻等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
芽等以消食化积;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另外,枳棋子亦善解酒毒,临证时可以酌用。
    3.本方现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使用注意]  本方耗气伤津,不宜久服。李呆曰:“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
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瘀血反胃之本在于瘀阻胸脘,滞塞和降之机,食入不化,反胃吐出,甚则吐血、便血。瘀血留滞,故胸脘刺痛拒按,且有得暖稍缓,得寒加剧的特点。阴血不营,津不上承,故口咽干燥而渴,或但欲漱水不欲咽;血瘀肠燥,传导不利,故大便干燥而滞涩;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皆瘀血证的重要特征。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降逆为法,常选用桃核承气汤,韭汁为丸与服。

桃核承气汤
桃仁8.5克 大黄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芒硝6克  
1.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
3.用于内火热上工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

  阴虚血燥反胃与气阴两虚反胃:皆属虚热证,为反胃重证。

  阴虚血燥反胃,病在下焦肝肾,多由房劳虚竭或恣食烈味,或忧思郁怒而至精血枯涸,谷道不润,食入不化,而致胃反,其主症特点为食下涩滞,久而反出,并兼见头晕目眩, 口干心烦,心悸少寐,形体羸瘦,肌肤枯槁,大便燥结等阴血虚损、枯槁不荣的症状。阴血亏则热内生,故舌绛少苔,脉细数。临证辨治务在抓住引起阴血枯涸的病因、病机,干涩枯槁的病证特点,予泽枯润槁之治,常用通幽汤。

   通幽汤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 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方剂来源  金。《脾胃论}。
   组成与用法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活血养阴,升清通便。主治阴虚瘀血所致的幽
门不通、噎膈便秘等症。     
卜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炎,食道痉挛,膈肌痉挛,幽门梗阻,胃
癌,食道癌;也用于治疗肠粘连,术后肠麻痹,老年性粪便梗阻,产后便秘,慢性咽炎等病症。例如。
    (1)胃炎  本方加木香、蒲公英、黄连、白芍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
炎60例。结果:显效4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名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胃窦炎  本方加减,治疗J22例。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
阴虚,加麦冬、石斛;血虚,加首乌、白芍。结果:显效46例,好转53例,
无效23例(哎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膈肌痉挛  本方加丹参、代赭石治疗。患者因膈肌痉挛而致
呃逆,反复发作5年不愈。结果:服药2剂,呃逆减轻,能进饮食;再进
10剂后呃逆平息,各种症状均消失(<<广西中医药)1990年第4期)。
    (4)食道癌  本方加减治疗。早期,加蒲公英、苦参、瓜蒌、山慈
姑、夏枯草、穿山甲、蜀羊泉等软坚破瘀;中期,加党参、黄芪,白术,黄
精、川贝、郁金、代赭石等益气消肿,晚期,加山药、女贞子、石斛、麦冬、
乳香、没药养阴止痛。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肠粘连性肠梗阻  本方加莱菔子、大黄、枳实等,治疗145例。
结果:总有效率80.6%,有效病例一般服药2—3剂能大便通畅、腹
痛缓解(《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术后肠麻痹  本方加大黄、木香、莱菔子等,治疗i24例。结
果:痊愈98例,有效9例,无效17例(《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产后便秘  本方加减治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阴
虚甚者,加首乌、桑椹子;气滞甚者,加瓜蒌皮、枳实、厚朴;阳虚甚者,加
肉苁蓉、胡桃肉等。常能取得良好效果(宜实用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慢性咽炎  本方加瓜蒌、竹茹治疗。结果,服药3剂,咽部不适
感大减;再服5剂,各种症状均消失<《广西中医药>1990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瘀血阻滞,阴津不足所致的病症。方用
桃仁、红花破血行瘀,配以生地、当归滋阴润燥,升麻升清降浊,桃仁又
能滑肠通下,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脉细涩、
舌暗苔灿,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腹胀明显,加瓜蒌皮、川裸子、枳壳;大便硬结,加大黄、芒
硝、番泻叶,气虚甚,加党参、黄芪,白术;疼痛剧烈,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导滞通幽汤  (《兰室秘藏}),即本方加槟榔组成;功能养血祛瘀。
理气导滞,主治气滞血瘀、阴血亏虚所致的幽门不通、腹胀便秘等。

  气阴两虚反胃,多由热病之后,或久吐不愈,或误服温热燥烈药物,伤肺胃而耗气阴所致。胃液不足,犹釜中无水,难以熟谷,故令食入而反,食欲不振。气阴两虚,气不化液,故兼唇干口燥,大便干结。短气自汗,心悸少寐,舌红少苔或舌苔花剥,脉象虚细而数等症。治以益气养阴,降逆止呕,方用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
半夏24克  人参9克  白蜜60克   
1.若呕吐较甚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以增降逆止呕之效;
2.若脾胃虚寒,四肢不温者,可加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降逆;
3.若饮停气逆,反胃呕吐者,宜减白蜜,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胃祛湿化饮;
4.若津伤较甚较甚,口干,舌红苔少者,可加麦冬、当归等以滋阴润燥;
5.若便秘较甚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润肠通便;
6.若病久不愈兼见血瘀,脘腹胀痛,舌见门户开放瘀斑、点者,酌加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二升洗,~(15g)  人参三两(9g)  白蜜一升(9g)
    [用法]  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240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功用]  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  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
少华,形体瘦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亦治膈间痰饮,心下痞
硬,食人即吐,肠中沥沥有声,舌质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临床运用]
    l。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弱,饮停气逆而致反胃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时
应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神疲乏力,大便燥结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呕吐甚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以增降逆止呕之效;若脾
胃虚寒,四肢不温者,可加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降逆;若饮停气逆,反胃呕吐者,宜
减白蜜,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祛湿化饮;若津伤较著,口干,舌红苔少者,可加麦
冬、当归等以滋阴润燥;若便秘较甚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润肠通便;若病久不
愈兼见血瘀,脘腹胀痛,舌见瘀斑、点者,酌加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以活血化瘀。
    3.本方现代常用于幽门痉挛、幽门狭窄或梗阻、胃癌、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
症等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辨证属脾胃虚弱,气阴不足,胃气上逆者。
    [使用注意]  若中阳虚弱,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里寒较著,兼见面色咣白,四
肢清冷,腰膝酸软者,不宜使用本方。


  虫积反胃:虫于人体之中,因寒侵火迫则不安其位,蠢动上扰。胃失和降,食入反出,甚则吐鱿,心烦懊侬,时作时止,甚则发生虫痛而厥。<张氏医通。反胃)曰:“反胃而胸中嘈杂不宁,或作或止,其人懊侬,面上有白点者,作虫积治之。”常选用连梅安蛔汤或乌梅丸。

连梅安蛔汤
胡黄连3克 炒川椒1.5克(小粒) 白雷丸9克 乌梅10克 生川柏2.5克 尖槟榔10克(磨汁,冲)  
1.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
处方胡连3克 炒川椒10粒 白雷丸9克 乌梅肉2个 生川柏2.4克 尖槟榔2枚(磨汁冲)
功能主治清肝安蛔。治肝火犯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暖不安,脘痛烦躁,昏乱欲死。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乌  梅  丸
乌梅500克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炮附子18克 当归12克 黄柏18克 人参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
(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伤寒论》)
    [异名]  乌梅丹(《医方妙用》,录自《普济方》卷399)、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
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杭州方)。
    [组成]  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  黄连十六两
(480g)  当归四两(120g)’附子六两(180g)炮,去皮  蜀椒出汗四两(120g)  桂枝去皮六
两(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
    [用法]  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
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
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
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主治]  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的常用方、代表方。临床运用
时,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重在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栋皮、榧子、槟榔
等以杀虫驱虫;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以降逆止呕;腹痛甚者,可加白
芍、甘草以缓急止痛;为了加速驱虫之力,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3.本方现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属于寒
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质毕竟偏温,以寒重者为宜。  《伤寒论》云:“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反胃、呕吐、噎膈三症,皆有吐出食物的症状,应予鉴别。反胃多属阳虚有寒,饮食不化,其主症特点为食尚能人而经久反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噎膈多系结气不舒,阴虚血燥,其主症特点在于吞咽困难,饮食难下,随食随吐或食后徐徐吐出。反胃之治可补可温,其治犹易。噎膈之症,其治颇难。呕吐病在上脘,责之胃不受纳;反胃病在下脘,责之脾不磨化。呕吐之症,实证居多,病发急暴,食入则吐。反胃之症,虚寒为主,病多缠绵。 .

  [文献别录].
  <备急千金要方.反胃>:“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出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扁鹊心书。呕吐反胃):“凡饮食失节,冷物伤脾,胃虽纳受而脾不能运,故作吐。……若伤之最重,再兼六欲七情有损者,则饮蓄于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翻胃,乃脾气太虚,不能健运也。”
  <奇效良方。翻胃门):“夫反胃者,本乎胃,……多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癖,积聚冷痰,动扰脾胃,胃弱不能消磨谷食,遂成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