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川简史

 宁夏多雪的冬天 2019-03-15

了解宁夏 从《口述宁夏》出发

银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以东灵武市横城村的水洞沟遗址,是宁夏先民最早的居民点,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其跨旧石器、新石器两个石器时代,距今三四万年(或称4.1万年前)。

遗址面积达60平方公里,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有石器2万余件,其中既有各种打制石器,也有磨制加工石器,甚至有用鸵鸟蛋壳加工的装饰件。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贺兰县暖泉等地,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早期居民点。这些遗址证明,在混沌初开的史前时期,银川地区生态环境尚佳,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乐园。

在银川古老的土地上,人类活动一脉相承,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从未间断。

远古史研究进一步告诉我们,民族是部落的延续,民族文化是部落文化的继承。

在炎黄两大部落集团内迁中原的时候,集团内部仍有少部分成员留在北方,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方式,后来的史书称这部分人为狄人、胡人、戎人。

今宁夏大地、银川全境就是那些狄、戎古族的家园。

分布于贺兰山东麓数以万计的岩画,同样可以证明这样的历史结论,它是长期生活在宁夏大地上的各部落、各古代民族的艺术杰作,记录了人类大约300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文化内涵。

远古的实物印证了银川的人类文明史从未间断。

人类完成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开始步入文明的新时代。

到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银川仍然是北方游牧民族驻牧之地。

这些民族在夏朝建立前称薰育(荤粥),夏时称淳维,商代称鬼方,周代称检犹,春秋战国时泛称戎族,其中在河东有胸衍戎国。

战国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王游至黄河东岸,改设朐衍戎国为县,黄河灌区以东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初,银川及整个宁夏北部地区为匈奴牧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派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广裹土地,并在北方筑长城或沿黄河设军事据点,史称“因河为塞”,其中曾于今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境内筑城据守,名浑怀障。

至此,银川平原大部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新置富平县,隶属于北地郡(治马岭,即今甘肃庆阳境内) ,为宁夏沿黄地区的第一个县,管辖范围约相当于银川平原地区。

秦末汉初,中原多战事,无暇顾及北部边地。

匈奴部族由是“入北地,居河南”,今银川地区又为匈奴所居。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 置灵州县,与富平、朐衍县分辖银川市黄河以东各地,而河西各地分属廉、武二县管辖。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随着战争的胜利,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开渠灌溉,屯田植谷和修建屯田城成为西汉中叶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一时之举。

至迟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前后,今银川平原黄河以西的屯田城堡先后建成。

在此大背景下,当时兴起了一座管理屯田实边、开渠植谷事务的北典农城。历史上的北典农城,亦名吕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又称这个城为饮汗城。

东汉初期,沿袭秦、西汉的地方行政设置,今银川地区仍为北地郡(治宁夏富平县)等县辖地。

东汉中后期,匈奴扰掠,羌族起义,鲜卑势兴,至三国到两晋, 银川这块用武之地,民族分合迁徒,代有异同,多为羌、匈奴、鲜卑族牧地,无行政建置。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建大夏国,将饮汗城改建为皇家园林,称“丽子园”。

北魏移民至此,置怀远县,此为银川市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建置。

北周建德三年(574 年) ,移民2万户至此,故升置怀远郡,领怀远县,郡县同治一城。隋撤郡存怀远县。

唐仪凤二年(677年),县城为黄河水汛损,次年于其西更筑新城,即今兴庆区中心区银川老城。

行政上为灵州关内道辖地,军事归朔方节度使指挥。

宋初仍唐制,南部属陕西路,北部川区属灵州。

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降怀远县城为怀远镇。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银川平原全境,移总部于灵州。

1020年,其子李德明升怀远镇为兴州,大兴土木,建为临时都城。

夏显道二年(1033年),德明之子李元昊又升兴州为兴庆府,下秃发令,规定官庶服制。进一步“广宫城,营殿宇”。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将兴庆府正式定为国都。

西夏中期,兴庆府更名中兴府,仍辖兴州,州下设南北二县。

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攻陷中兴府。

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蒙元帝国于西夏故地设置西夏中兴路等行省,以中兴府(银川老城)为行省首府,后与甘肃省几经分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撤宁夏行省,降设宁夏府路,“宁夏”之名肇始于此。

明代宁夏平原因处军事前沿,不设州县(后增设宁夏巡抚),只设军事性质的镇、卫、所。

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宁夏卫,治今银川市老城。

后沿长城立“九边重镇”,宁夏镇为其一,辖今宁夏平原各地及盐池县、同心县。

宁夏镇城即银川老城东西南北四条环城路所围区域。

宁夏镇下辖宁夏卫等七卫,以驻军兼屯垦,其中:

宁夏卫,治今银川市,置潘昶、金贵、李祥、河西、杨和、王泰、王宏 、任春等十一堡,均为军屯,以百户一名领之,又多以百户姓名为屯堡之名。所领各堡分布在今黄河西岸,北起贺兰县潘昶,南至青铜峡市叶盛镇。

宁夏左屯卫,治今银川市老城,领十四堡,即蒋鼎、陈俊、瞿靖、林皋、邵刚、李俊、王铨、林武马站、刘亮、魏信、张政、唐铎、许旺、王澄。所领各堡多在今永宁县境,少数在今青铜峡市境。

宁夏右屯卫,治今银川市老城,领十八堡,即大坝、靖夷、杨显、平胡、威远、靖虏、雷福、桂文、常信、洪广、姚伏、高荣、周澄、镇朔、杨信、镇北、平羌、新兴。所领各堡多分布在今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青铜峡市的西部。

宁夏中屯卫,治今银川市老城,领五堡,即虞祥、汉伯、金积、中营、镇河。所领各堡分布在今吴忠市境。

宁夏前卫,治今银川市老城,领七堡,即谢纲堡、张亮、李纲、平虏城、威镇、宋澄、黄河马寨。所领各堡多分布在今贺兰县、平罗县境。

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度,宁夏巡抚和五卫仍隶属陕西布政司、都司。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派八旗兵3472名(其中有弓铁匠72人)首次驻防宁夏。

雍正元年(1723年)于宁夏城外筑城屯守,永久驻防,史称“宁夏满城”,亦称“宁夏满营”,其址在今银川市兴庆区东郊红花乡满春村境内。

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夏府,治今银川市老城。

下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四县及灵州,其中在今银川市境的有:宁夏县,治银川市老城,辖明代左屯卫所属各地;宁朔县,亦治银川市老城,辖明代右屯卫各地;灵州,治今灵武市城关,辖今灵武市、盐池县、吴忠市利通区及青铜峡市的河东部分。

乾隆三年(1738年)冬,宁夏发生8级大地震,满城尽毁,次年另辟址重建新满城。

中华民国建元,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于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

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原名平原县)八县,仍属甘肃省。

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宁夏城遂称“朔方道郡城”或“朔方道城”,民间俗称“宁夏城”。

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

1928年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以旧甘肃省朔方道属之八县及民国初宁夏护军使所辖西套蒙古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和绥西新设立的瞪口县属地合并建为宁夏省。

1929年1月初,省政府正式成立, 朔方道郡城改称宁夏省城,是中华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在地,同时又是宁夏县、宁朔县县署治所。

1941年4月,宁夏、宁朔两县部分辖地增设永宁县,县治杨和堡(今永宁县杨和镇)。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由省城移驻谢保堡(原名谢刚堡,又称习岗堡,即今贺兰县习岗镇)。

1944年1月,经宁夏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建议将宁夏省城命名为银川市。

同年10月,在西府井街(今新华东街步行街口至民族南街口)报恩寺成立银川市政筹备处,负责筹建银川市诸事宜。

1947年4月18日,银川市正式成立,为宁夏省会。

1949年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解放银川, 9月29日成立银川市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银川市仍为宁夏省省会。

文章源自《历史银川》图5、7为徐胜凯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