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川市兴庆区简史

 口述宁夏 2020-08-23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口述宁夏】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兴庆区”作为一个新地名出现在银川版图上, 是较近的事。

2002年10月2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银川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95号)文件精神, 银川市推行了三区区划重新调整: 撤销银川市城区、郊区、新城区,设立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确定兴庆区辖原城区的行政区域和郊区红花、满春、大新、永固、掌政、通贵6乡。同时将永宁县望远镇的白鸽村和望远村划归兴庆区管辖。 

新的区划调整完成后,兴庆区不但全盘继承了其前银川城区(俗称老城)的全部家当,

(原城区位居银川市的中心, 为银川郊区所环抱。西离新城区约 7.5 公里, 南距永宁县城 20公里, 北距贺兰县城约 12公里。 境域东至皮革厂,西至唐徕渠兴隆桥,南起银川苗木场,北至郊区红花乡双庄子,面积由1949年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1998年的18.46平方公里。共有 26万人。)

并且突破四面包围,把区域范围向东扩至黄河,西至唐徕渠,南临永宁县,北抵贺兰县,总面积达397.46平方公里。

此后,银川市的区划调整未曾停止,兴庆区的面积也在调整中不断地扩大、变化。

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了陶乐县,将原来陶乐县境内黄河东岸的月牙湖乡划归兴庆区。 同年, 灵武市临河镇的横城村又整建制划归兴庆区掌政镇。

这样一来,兴庆区的区域面积跨过了黄河后又向东延伸了430.8平方公里,区域总面积扩大至 828.26平方公里,境域东南部与灵武水洞沟相连,东北部与平罗县接壤。人口也由原城区的 26 万增至2004年的40.94万人。

再说“兴庆”这个名字,就这个地域来讲,并非是新的名称,这可以从银川古城一路走过来的历史中去寻找踪迹。

在现在的银川市兴庆区行政区划内,有三万年前闻名于世的河套人活动的水洞沟遗址,经过 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几度发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和部分骨器、装饰品以及用火的遗迹。 还发现了犀牛、羚羊、野驴、野牛、鸵鸟等多种动物化石。

我国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遗物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水洞沟是母系氏族社会初期阶段的一个居民聚落。 在黄河西岸,也发现了类似水洞沟遗址的石器。

可见早在三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殖在兴庆区地域上,过着狩猎、采集生活,顽强地创造着远古文化。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黄河河套西北地区),设 44县,筑长城,设亭障,御匈奴,在今兴庆区黄河东岸(今兵沟汉墓附近)设浑怀障。

据地方志专家贺吉德先生考证,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在银川市东郊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兴建的北典农城,俗称吕城,匈奴等游牧民族则称之为饮汗城。 

这座管理银川平原屯田事业的小城, 是当时上河农都尉的驻地之一。

汉成帝建始初年(前32年),朝廷重臣班况,汉成帝阳朔年间(前24~前21年)朝廷重臣冯参先后担任过上河农都尉一职。

北典农城成为银川建城之始。

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怀远县, 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故城)在州东北, 隔河一百二十里。”经测量换算, 怀远城址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 

又据明弘治《宁夏新志》载, 在明代宁夏镇城东十五里, 有一座废城, 称为“高台寺城”,“城(指宁夏镇城)东十里有废城, 台居其东, 元时呼为下省。”

又载:“高台寺,城东十五里, 李夏废寺, 台高三丈……下有大湖万顷,水色山光,一望豁然。”

这座被称作“高台寺城”的废城,地理位置即在今银川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境内。

至今,一座经明清逮及民国多次重修的“高台寺”,仍然坐落在洼路村一片地势较高的台地上。 

而据口传资料, 其称之为洼路村的地方,原名“瓦路村”,因曾经有遍地砖瓦残块堆积而得名。

据考证,这里就是唐代被黄河淹没的“怀远古城”,也即上溯至汉代北典农城的故址所在。 

在魏晋南北朝,前、后秦时,银川地区为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领地。 

义熙三年(407年),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在高平(今固原)自称天王大单于,立国号大夏,建元龙升,正式建立大夏割据政权,为十六国之一。 

413年,赫连勃勃在朔方郡南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北),统治今宁夏大部地区, 辖高平城, 置薄骨律城。

“薄骨律镇城, 在河渚上, 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 仍列洲上”(《水经注》),并将饮汗城改建为“丽子园”, 使之成为一座风景游乐城市和大夏国驻兵屯粮重镇。 

相传今兴庆区海宝公园矗立的“赫宝塔”俗称北塔,即为赫连勃勃重修,明代讹称“黑宝塔”,清代称“海宝塔”。 

北魏时期,民户增多,约在公元526年,在原汉代北典农城的基础上置怀远县,隶灵州管辖,在兴庆区的地界上,银川市设县级建置肇始于此。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又迁两万户于此,复置怀远县,并增设怀远郡治此,距今1446年。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在历史上存在了100多年的旧怀远县因黄河河道西移而遭“泛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第二年,于故城以西十五里唐徕渠东“更筑新城”,称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兴庆区所在地。 

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 ,党项首领李元昊在原称怀远镇的基础上兴建兴庆府,以武力称雄割据,建立大夏国。 

从此,兴庆府以其国都的地位,完成了宁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灵州到兴庆府的西移,奠定了今天银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基础,距今982年。 

蒙古灭西夏后,由于屠城,夏人非死即逃,中兴府城(即兴庆府)一度空废,时间长达34年。 元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及中兴府路,治所均在中兴府城。徙南宋随州、鄂州降民 1107户近万余人于宁夏屯垦,又迁塔塔里千户、甘州所附军千余人系中兴屯田。

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宁夏府。两年以后,废宁夏府,“徙其民于陕西”“空其城”。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置宁夏卫,修缮城郭,迁徙齐(山东)、楚(湖南、湖北)、吴(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越(浙江东部)、秦(陕西、甘肃)等五方之人到宁夏卫城定居。为银川市第五次大规模移民活动。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清廷首次派八旗兵驻防宁夏,总人数3472口,至道光年间,新满城有1725户 ,计13411口人居住。为银川市历史上的第六次移民活动。

清乾隆三年(1738 年)冬,宁夏地震,乾隆四年(1739 年),宁夏道尹阿炳安奉命兴建新满城,奠定了今日银川城市西移的地理条件。旧满城即建于宁夏府俗称老城的东北角红花渠梢的满春乡。

中华民国成立后,宁夏府改为朔方道(俗称宁夏道)。

1929 年元月成立宁夏省,宁夏府城成为宁夏省城。

20世纪 20年代初期, 只有1.9万人的宁夏城,大小商户达300余家,其中山西商人占十分之六,陕西商人占十分之二,其余为天津、湖南、四川和本地商人。 

1944年1月,宁夏省城改建制为市,名为“银川 ”。民国政府办公旧址在今兴庆区怡园位置,宁夏农业银行大楼北仍有一处公署保存完好。

1949年9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挺进银川,塞上古城和平解放。

9月29日,银川市人民政府成立;12月28日 ,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市两级政府机构均驻今兴庆区域内。

此后的半个世纪中,银川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习惯地将今兴庆区域内的城区称之为“老城”,以示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包括银巴路新市区)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川老城区的鼓楼为中心划分为4 个区域,成立了4个区委会和4个区公署进行管理,下设 21 个乡政府。 

1954年, 宁夏被划归甘肃省管辖后,银川老城区设置了7个街道办事处,下设39 个居委会。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银川市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千年古城换了新貌,西夏古都成为首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