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去借助一些中药或食物来补养自己身体的气血。尤其是女人,因为生理的缘故,更是注重平常的补血了。 最常见的是女人们会自己或者委托药店、医院药剂科做些阿胶糕(膏),说是要给自己补补血。或者有的女人会在例假过后,自己煲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吃上五至七天。也有的人整天的当归粉、红枣枸杞泡水等之类,要保持自我补血不间断…… 虽然整天都这么补着,可最后让老中医把脉一看,这气血依旧还是显得比较虚弱,并不怎么充足呢。这下子自己可能都奇怪了,怎么会在这样?不是整天都补着吗? 其实,这里面就要看两个方面了。一是,整日补血,自己的脾胃功能是否好呢,补进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被消化吸收,转化成血呢。就像有不少人经常吃阿胶膏、固元膏等之后,连正餐米饭都没有食欲吃了。这样舍本逐末的补血,当然补不起来了。正餐五谷吃好了,养血才更有保障。而且要想吃进来的东西能充分的被消化吸收,每日的运动配合是必要。因为运动有健脾胃的作用,脾胃功能强了,气血的化生力量就一定会更强。久而久之,养血的效果就出来了。二是,人身血生成的上下源头有没有照顾好呢。血的上源是气,血的下源是精。补血不补气,身体里生成的血没有气的固护,那也是不长久的。补血不补肾养精,血固藏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化生为精气存储起来。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气不耗归于肝为血,血不耗归于肾为精,精不耗归于骨为髓”。 气与血在人身内犹如一太极中的阴鱼与阳鱼,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阳到极点时,就会转化为阴,所谓‘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就是这样。因此,当人体内气充足时,血的化生才能源源不断,气血增长,血气充盈。这也是中医在调理血虚时,补血汤方中为什么补气药反而会比补血药的用量大得多的原因所在呢。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比如,中医有名的补血汤,其中补气的黄芪与补血的当归的用量比例是5:1。“气为血之帅”,只有气充足时,血才能更好的固护在身体内,正常的运行、濡养全身。反之,则可能出现‘血妄行’等问题,造成血的丢失。 《黄帝内经》中讲,“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讲的就是肝心脾肺等四脏化生的血,最后可能会转化为精而藏于肾中。所以,人体在养血时,若是精藏之不足,则可能会在血生养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一部分要被调用而化生为肾精藏之肾内,以备人在应急状态下有足够的身体储备以应对之。人们俗语讲的‘一滴精子十滴血’,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身体内一点精气的储备是要许多血才能化生而成的。因此,中医在给人进行补血调理时,若是一直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一定会考虑在补血的同时要补肾了,而且往往在补肾的同时又补血,补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若是人们在补血调理时,单一的只注重补充养血之品,可能效果不一定会很好。而是需要同时兼顾人身化生血的上下源头:气、精(肾)。当上下源同步兼养时,血之长养自然也就很快了。因此,补血时一定要注重补气、补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