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轻风无意 2019-03-16

吴历(1632—1718)的人生阅历在“清六家”中可谓绝无仅有,他出身贫寒,虽诗画兼长,学养深厚,却秉持遗民之志,拒不出仕,仅以鬻画务农自给。青年时代,他与居于吴门地区的文士、僧侣相唱和,过着闲云野鹤般的平淡生活。

康熙九年(1670),吴历随好友许之渐(1613—1701)游历北京。在年近50岁时,他向家人道别,远渡重洋,前往澳门三巴堂学习神学。1682年,吴历在杭州正式以修士的身份加入天主教耶稣会,从此服务教会数十年之久。

本文从上海博物馆馆藏吴历作品出发,在绘画领域,就吴历的师承与传人作简要的探讨和研究。

吴 历 的 师 承 与 摹 古

吴历,字渔山,为永乐朝右副都御史吴讷(1372—1457)的十一世孙,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邹缉等七家《行楷书华亭沈氏先德记》卷(注1)后有吴讷宣德五年(1430)小楷所书《沈氏先德卷后序》(图1)。此卷是沈度(1357—1434)为纪念祖父沈德辉(字焕卿,号竹庭翁)之名德而请邹缉作《沈氏先德记》,其后唱和者有曾啓、梁灒、胡俨、李贯、赵友同、吴讷。吴讷治学勤勉,为官敬慎廉直,得沈度提携。《明史》记:“洪熙元年,待读学士沈度荐讷经明行修,授监察御史。”(注2)从吴讷传记可知,吴历的勤奋好学和喜结雅士得传吴讷家风。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1.邹缉等七家,《行楷书华亭沈氏先德记》卷,局部,清,纸本墨笔,24×28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吴氏一门至吴历父吴士杰一辈已近中落,吴历尚在襁褓时,其父被充作粮长,在运粮途中客死河北。尽管遭遇如此变故,吴历依旧在母亲王孺人的照料下养成以自立。关于吴历的师承,张云章(1648—1726)在《墨井道人传》中作了简要全面的总结:“渔山结清自好,于世俗都不屑意。问学于陈孝廉确庵(陈瑚),问诗于钱宗伯牧斋(钱谦益),学画于王太常烟客(王时敏),学琴于陈高士岷(陈岷),既皆得其指授矣。念无以给母氏之养,尤专意于画。”(注3)

绘画对吴历而言,不只是颐养性情的途径,更是供养母亲的重要经济来源。吴历家境贫寒,并无一流的书画珍藏可供观摹。导师王时敏和友人的书画藏品,成为他向古人学习的重要源泉。

陈瑚(1613—1675)在为吴历所作《从游集序》中说:“吾娄王烟客奉常,以绘法冠江南,家藏宋元真迹。渔山学于奉常,奉常悉出视之。渔山随临仿缩作小本,渲染皵皴,得其神髓。”(注4)吴历在王时敏处摹写的《吴渔山临宋元画缩本》册,亦可称为吴历版的《小中现大》册。这种将宋元大幅山水画缩小临摹,并以册页形式呈现的教学方式,始于吴历的师祖董其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小中现大》册,由董其昌题引首。自近代吴湖帆始,许多学者认为,此册为王时敏所作的可能性很大。无论这套册页的作者是谁,这种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为王时敏所继承。

王时敏在评价《吴渔山临宋元画缩本》册时,强调了师古的重要性。他在给吴历的题跋中说:“临画之难,甚于自画。盖自画犹可从宕匠心,临摹则必尺寸前规,不爽毫发,乃称能事。即使形似宛然,笔墨岂能兼妙?而欲缩寻丈于尺幅之间,求其气韵位置,略不失古人面目,抑又难矣。渔山索观余所藏诸画,随临仿缩作小本,间架草树,用笔设色,一一乱真。且能于生纸上渲染烟云,冉冉欲动,毫无痕迹可寻。是真刻刺神技,斵轮妙手,冥心默契,不可思议者也。”(注5)

“拙修堂”是王时敏的室名,在吴历的画跋与诗句中,多有他在拙修堂中观历代名迹的经历。《墨井画跋》第33则录:“此予癸卯夏,在太原氏拙修堂,缩临叔明《林泉清集》,不知何年落于惠于(沈三复,字惠于)之手。今出请题,如逢旧面,顾恋之情,不能己己。”(注6)癸卯为康熙二年(1663),吴历时年32岁。从吴历30岁时所绘《仿古山水图》册(图2)看,此时他的笔墨受王时敏影响很大,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又如董北苑《溪山行旅图》轴,《墨井画跋》录吴历题:“半幅董元传闻久矣。愿见之怀,不啻饥渴。一日,过太原之拙修堂,幸得饱观。”(注7)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2.吴历,《仿古山水图》册,清,纸本设色,27.5×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钱谦益(1582—1664)在《吴渔山临宋元人缩本题跋》中述:“渔山古淡安雅,如古图画中人物,人将谓子久一派,近在虞山,余深望之。此卷真迹,皆烟客奉常藏弆,又亲传华亭一灯,秘有指授,故渔山妙契若此。烟客跋尾,不欲示人以斵轮之妙,故隐而不书。予聊及之,以信吾熏习之说。癸卯(1663)仲冬十七日。”(注8)《王奉常书画题跋》中收录的《吴渔山临宋元画缩本》册应当就是钱氏《牧斋有学集》中提到的《吴渔山临宋元人缩本》册。但从钱谦益所题年款看,吴历向王时敏学画当不晚于1663年。除王时敏外,吴历还能从其他书画藏家如唐宇昭(1602—1672)、陈帆、吴绮(1619—1694)、宋荦、宋琬(1614—1673)等处见到不少古画珍秘。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沈周本《富春山居图》卷都曾经吴历过目临摹。吴氏曰:“大痴晚岁归富阳,写《富春山卷》,笔法如草篆。传闻有二本,一不知其详,一被好事者拳拳宝爱,不离于手。迨将终时,投之于火,旁人亟取,已烧卷首尺馀矣。予在广陵所临者烬余本也。归而质之太原奉常公,公有石田背临一卷。即将勘对,山川树石,毫无遗失,但石田之设綵(彩),乃其本色也……予所临二卷,一为奉常,一为惠于也。”(注9)所谓“不知其详”者,是公认为伪作的子明卷《富春山居图》。吴历所摹写的是后人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明末由季寓庸(字因是)购藏,卷首右下角等多处有朱文长方“扬州季因是所藏”印。季寓庸次子季振宜为唐宇昭婿,吴历能观摹此卷与唐氏之疏通大有关系。

受王时敏与祖师董其昌的影响,吴历特别注重南宋以前和元代黄公望、王蒙的作品,他晚年的绘画风格明显趋向王蒙的笔墨风格。1951年秋,吴湖帆观吴历《东湾钓艇图》轴(图3)后题:“墨井善黄鹤渴笔皴。此画为晚岁标准作也。”吴历在宋琬处临写黄公望《浮岚暖翠图》(注10)。吴绮任湖州知府期间,吴历在其墨妙亭摹大痴《春山梵刹图》(注11)。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3.吴历,《湾东钓艇图》轴,清,纸本水墨,57.5×41.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至于黄公望的《陡壑密林图》,吴历更是“每过拙修堂,必请观之”(注12)。在横塘陈帆处,吴历得观王蒙《秋山图》轴(注13)。吴氏在北京游历时,在刘尚书家观王蒙《静深秋晓图》(注14)。吴历仿《静深秋晓图》轴(图4)现藏南京博物院。自识:“王叔明静深秋晓,往予京邸所见,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忆其着色之法,携来练川,民誉见而嗜好之,今值花甲,是图有松柏之茂,恰当以寿。壬午年秋,墨井道人。”(注15)金造士,字民誉,嘉定人,与吴历交厚,精工山水小幅。吴湖帆认为:“其画法与渔山神似,可乱真。”(注16)吴历赠画在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以金氏年恰花甲逆计,其生年在崇祯癸未(1643)。金造士的传世墨迹,目前唯见清代王撰、高简等《绿窗对弈图诗画册》中的金氏《绿窗对弈图》页(注17)。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图4吴历,《静秋深晓图》轴,清,纸本设色,95.6×24.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对于摹古,吴历认为:“观古画如遇异物,骇心眩目,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气定,则青黄灿然。要乘兴临摹,用心不杂,方得古人之神情要路。”(注18)面对这位勤奋的学生,王时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渔山文心道韵,笔墨秀绝。首秋过娄,索观余所藏宋元诸迹。僦寓临摹,缩成小本,不两旬而卒业。非但形模克肖,而简单超逸处,深得古人用笔之意,信是当今独步。”(注19)

渔 山 传 人

跟随吴历学画者,已知有默容和尚、陆道淮、沈惠于、王者佐(注20)等,还有一位名曰山畴者,生平待考。康熙乙卯年(1675),吴历观其《兴福逸韵图》轴(图 5)并题:“吾友山畴,与默容先后同参画禅,而各得宋元三昧。默容秀而工,山畴逸而韵,二者之遗墨,世不多见,此幅笔意萧寂,乃山畴之作也。其伯氏用王所藏,请予鉴定,以识其端。乙卯梅雨新晴。延陵吴子历。”(注21)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图5山畴,《兴福逸韵图》轴,清,纸本水墨,55.5×37.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山畴在此图中用淡墨晕染山石的方法,与吴历《葑溪会琴图》卷(图6)中的笔墨非常相似。其与默容同为兴福庵僧人,先后随吴历学画,画品各有所长。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图6吴历,《葑溪会琴图》卷,局部,清,纸本水墨,40×13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吴历与默容之间的友谊,最为世人所熟知。南京博物院藏有一套吴历绘于1666年的《仿古山水图》册。吴氏署款:“予从苕霅归,过吴门访默公。默公留于兴福精舍,不觉两月。以去春索画素册,早晚戏弄笔墨,遂得十帧。顾资钝腕拙,未能梦见古人,聊供嗢嘘耳。”(注22)1675年,吴历再题:“吾禅友默容,从余绘事,有志于诗学,使其早得三昧,当以弘秀名闻。不幸挂履高岩,其命矣夫!壬子年(1672)来,每过兴福,辄为陨涕……此册余为默容所作,今润色并及之。乙卯年九月十七日。延陵吴历又识。”(注23)

在《仿古山水图》册中,吴历为默容摹写了宋元诸家如赵令穰、黄公望、倪瓒等多位先贤的作品。这套册页具有《小中见大》册般的教育意涵,吴历应是希望默容通过了解、临写这些画面,掌握传统绘画的历史传承和不同风格的笔墨特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吴历《枫叶晚云图》扇(图7),感受他与默容在绘画构图方面的互动与交流。吴历题:“枫叶湖山,晚云出没。漫拟松雪,驱豪正未易似也。默公溪边强欲添一人。予勉为之曰‘置君岩壑里’。己酉(1669)七月廿六日。”经不住默容的一再要求,在红枫之下,溪水之滨,吴历描绘了他背坐抚琴的形象。康熙甲寅年(1674),吴历为追忆默容而绘《兴福庵感旧图》卷时,斯人已去,唯余空舍。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图7吴历,《枫叶晚云图》扇,清,纸本设色,17.4×52.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在已知吴历的学生中,陆道淮是最活跃的一位。吴历曾教导其曰:“谁言南宋前,未若元季后?淡淡荒荒间,绚烂前代手。一曲晴雨山,几株古松柳。笔到豁厓处,白云带泉走。当其弄化机,欲洗町畦丑。知者有几人?画手一何有?我初滥从事,败合常八九。晚游于天学,阁笔真如帚。之子良苦辛,穷搜方寸久。兹与论磅礴,冥然夙契厚。”(注24)在这则文字中,吴历向陆道淮强调了以五代、北宋名家为师的重要性。他以类似画诀的形式概括了这一时期画作疏淡清雅、云气淋漓的笔墨特性。与之相似的文字内容,吴历也曾寄赠予他的另外一位学生沈惠于(图8,注25)。

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吴历的最高礼遇,上博馆藏吴历作品走进Macau

图8吴历,《行书诗稿》册,其中一开,清,纸本,28.5×33厘米,香港艺术馆藏

王时敏曾指导吴历绘《吴渔山临宋元画缩本》册,陆道淮在吴历的影响下,也绘有《临宋元名画缩本》册。张云章在其《朴村文集》中录《题陆上游临宋元名画缩本》:“画之真脉,近在东南……当时亲经授受,相与熟讲而谛翫之者,吴君渔山、王君石谷也。二君之超然妙契,皆天授之姿,而日渐月磨,积久而得愈深者,其为功亦已至矣。吾邑陆生上游,早岁即问业于二君,授之以所临宋元名人缩本,皆从太原出者。上游弃百事,渺思虑,杜门山窗,历岁逾时而摹得之。渔山深叹其有合,以为如蜂之酿蜜,采众花而成之者,上游其几之矣。后石谷归自京师,上游复从之游,朝夕研磨者又数年,然后其能事备矣。”(注26)

陆道淮不单师从吴历、王翚勤学绘事,还为吴历诗集的整理刊刻而奔走。康熙己亥年(1719),吴历已谢世一年。陆道淮在《墨井诗钞跋》中说:“《墨井诗钞》二卷、《画跋》一卷,吾师在上洋时举以付淮者也。吾师绘事,海内所共宝,然皆自其胸中书卷流出。不知其诗中之画,安能知其画中之诗乎?敬为之刻而传之,庶他日骚坛一帜,不为绘事所掩也。己亥仲夏,金庭受业陆道淮百拜识。”(注27)从现有陆道淮山水作品看,如上博藏《山居春晓图》轴、《乔柯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临倪山水》轴、《画松石》轴等,都能表现出吴历所追求的元人画韵。

结 语

吴历家境清贫,不好攀附权贵,能够目览摹写达官巨贾所藏历代书画名迹,靠的是自身扎实的学养、名门后裔的身份,还有如钱谦益、王时敏、陈瑚、许之渐、唐宇昭等名贤好友的提拔与推荐。他璀璨的艺术成就,除恩师王时敏、王鉴的悉心教授之外,也来源于此。

文・图 | 魏崴,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馆员

本文经作者删节,原文刊载于《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图录

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即日起—11.11澳门艺术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10月刊。原标题:《渔山逸韵——吴历的师承与传人》。

注释

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编纂出版委员会,《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10・明》,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年,第125页。

2.[清]张廷玉,《明史》,第十四册,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17页。

3.[清]吴历撰、章文钦笺注,《吴渔山集笺注》,卷首《序跋传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

4.同上,第14页。

5.[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卷下,通州李玉棻韵湖校刊,宣统建元(1909),

第29页。

6.同注3,卷五《墨井画跋》,第429页。

7.同上,第407页。

8.[清]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六册《牧斋有学集》,卷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45页。

9.同注3,卷五《墨井画跋》,第410页。

10.同上,第412页。

11.同上,第414页。

12.同上,第415页。

13.同注3,卷六《画跋补遗》,第470页。

14.同注3,卷五《墨井画跋》,第416页。

15.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第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16.梁颖,《吴湖帆文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17.中国嘉德2009年秋季拍卖会(北京,2009.11.23)《中国古代书画》图录,号1621第25页。

18.同注3,卷五《墨井画跋》,第426页。

19.同注5,卷上,第25页。

20.[清]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二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册10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73页。

2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绘画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22.同注15,第163页。

23.同注15,第160页。

24.同注3,卷一《写忧集》,第120页。

25.见香港艺术馆藏吴历墨迹本《三馀集》。

26.[清]张云章,《朴村文集》,卷二十二,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

禁毁书丛刊》,集部册1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27.同注3,卷首《序跋传记》,第3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