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四两(各120g) 陈皮不去白,二两(60g)甘草炙,一两(30g) 【用法】 将药研为细散状,每次煎9g,当温热服之,或不拘时服用,或每日分3服。用汤剂可用原方量的1/10。 【功效】 理气和中,疏散风寒。 【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汗腺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神经、抗病毒、抗菌、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适用范围】 1.中医病证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2.西医疾病 感冒、流行性感冒、内分泌失调、内脏神经紊乱、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或肝郁不舒证者。 【知识要点】 1.香苏散组成中药效与用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煎药与服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功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互补关系。 2.掌握苏叶与香附、陈皮,苏叶与甘草,香附与陈皮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 2.辨治表里兼证(即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且以里证为主,或气机郁滞证。 3.方中苏叶治疗①外感风寒,旨在辛散解表;②气机郁滞,旨在行气解郁。 【临床运用】 1.用药特点:方中用香附、紫苏理气,香附偏于行降,苏叶偏于行散;陈皮辛温理气调中;炙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理气为主,兼以解表。 2.用量特点:方中用药4味,辛温发汗药1味如紫苏叶,用量是120g;行气药2味如香附、陈皮,用量总和是180g;益气药1味如甘草,用量是30g;其用量比例是4∶6∶1,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以气郁为主,表证为次,或气机郁滞证。 3.煎服的特殊性:方名虽是散剂,但在应用时则是汤散合剂,可不拘时间热服;若用散剂可用少许盐汤送服。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