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药理作用】 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西医病】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咳血、百日咳等病临床表现符合外感温燥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外感温燥,损伤肺津所致。温燥侵袭肺卫,郁遏经脉,浸淫肌表,则头痛,身热不甚;温燥伤津,则口渴,咽干鼻燥;温燥伤肺,气逆于上,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皆为温燥伤肺之征。治当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方中桑叶清宣肺中温热;热伤阴津,以沙参养阴生津,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肺气上逆,以杏仁肃降肺气,润肺化痰;热盛内外,以栀子皮清泻肺热,共为臣药。热灼津为痰,以贝母清热化痰;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香豉透热于外,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以奏轻宣温燥,润肺止咳之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温燥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头痛,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肺热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若津伤甚者,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等。 3.注意事项:凉燥伤肺证慎用本方。 【方论选录】 张秉成:“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之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成方便读》) 【方歌】 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 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