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治燥剂/外燥/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桑杏汤 (杏苏散《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一钱(3克) 杏仁一钱五分(4.5克) 沙参二钱(6克) 象贝一钱(3克) 香豉一钱(3克) 栀皮一钱(3克) 梨皮一钱(3克)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杏苏散、桑杏汤都是一类方,重点方,那也是要全面掌握的方了。 桑杏汤产生于《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上把桑杏汤和前面讲的杏苏散,作为一对,是治疗外燥的一个常用方,代表方。 桑杏汤治疗的是温燥, 外燥当中的温燥,那也就是说这类证候产生的季节是初秋的阶段,初秋阶段前面连着夏天,这个时候阳光还比较强烈,所以说秋阳以爆,燥热比较中,秋阳以爆,气候干燥,伤耗人体津液,肺中津液被损伤,影响肺气不宣。 温燥作为外邪侵犯人体,气候,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会有表证,所以可以微微的有头痛,发热这些表证,但是桑杏汤证,是病邪比较轻浅,首先要说明,病邪比较轻浅,所以说 * 身热不甚,有发热,有头痛,但不重,外邪较轻。 它主要表现在温燥之邪影响肺气不宣,以咳嗽为主的,咳嗽由于燥邪引起咳嗽,燥邪伤及肺的津液,肺津受灼,肺津受损伤,因此 * 咳嗽反映出来的是干咳无痰,或者痰少而粘,这在初秋季节是经常发生的,干咳,或者有一点痰,很少,粘,不容易咳出来,燥痰特点,咳得可以起丝丝。 * 严重的咳久了还可以带血,咳伤肺络,痰中带血丝, * 至于口渴,咽干鼻燥,这个表现是反映了燥伤津液之后,肺卫系统津液不足。 * 舌象与脉象,舌红是温燥的本质属于热邪,所以外来带有风热特点。 (【方解】本方证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治当外以清宣燥热,内以润肺止咳。 方中 * 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 * 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清宣透热; 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 * 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均为佐药。 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清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因本方与杏苏散均可清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 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 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以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使凉燥解而津液布。 * 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 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清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使燥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用桑叶、杏仁,皆可治疗外感咳嗽、受邪轻浅、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但两方同中有异, * 桑菊饮方中配伍 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侧重于疏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恶风、头痛等风热表证; * 本方(桑杏汤)虽亦配伍 凉解辛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甘润之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口渴明显,多伴见咽干鼻燥等症者。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方剂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