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荣格心理分析师许浚-雕琢自我的10本书

 由狭渐广 2019-03-16


✍️编者按: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过一本书?


城市迅速发展,每个人的步伐都在加快,似乎大多数人开始舍弃悠闲的阅读时间,把精力放在追逐与竞争中。


于是焦虑、茫然、苦闷、混沌随之而来,殊不知我们舍弃的就是自我救赎的时间。


今天,馒头商学院心理学导师——许浚,为我们带来她的读书的故事,以及在浮躁的当下,如何去读一本书的方法,并推荐10本书,愿你也能用读书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许浚

国际荣格分析心理学会(IAAP)认证的心理分析师(全国仅有7位)、国家A级沙游师、督导师(教学资质),也是墨丘利中心创始人。


内容来自:馒头商学院《心理学读书训练营》许浚老师的开营演讲。


1.



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告诉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对这话的意思我不明白,但是两三岁的我始终注意到爷爷说这句话时脸上那种满足而得味的神情。


所以我爱读书,我也想我的脸上有那种满足而有韵味的神情,多么动人!


你看董卿,并不是漂亮的缘故,可就是动人,因为她身上有着灵魂的香气,这香气是一本本阅读积累而来的。


读书和不读书是很不一样的。



2.



我的一个学生,脸孔长得很精致,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把自己急哭了,人际关系也不好。


她问我:老师,我看人家长得没我好看的人,命却比我好,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给她批了四个字:人淡如菊。

她说:我也想要啊,但怎么做呢?

我说:在包里装上我推荐给你的书,到哪里有空闲时就拿出来读几段。


她装的第一本书并不难读,是保罗柯艾略的《公主向前走》,但是她也没能好好读完。


不过我说,没关系,就放在包里,总是拿出来看看封面也行。


8年以后,她包里随时有书,也会在等人等车时拿出来安静地读,关于自己的命运,她总说:老师,你看我的命怎么这么好。而我总是偷笑。 



读书,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丰富着我们,雕琢着我们的一件事情。


每本好书,都是作者智慧结晶,是生命的经历,是能描述着人类心灵共有的事实,激发我们去深入自己的内心生活。


读别人用生命换来的智慧,这多划算。


这是我从4岁开始一直维持到40岁的读书观。



3.



2014年,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机遇。


在青岛的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论坛上,我结识了Christa Robinson女士,她当时在演讲的主题是《为何将一杯水倒回黄河?》 多么有意思的标题。


她介绍了一位瑞士汉学家是如何花了50年时间翻译了一本书《The Oracle: I Ching》的。译者叫做鲁道夫·利茨玛。


她发言的中心思想是:中国漫长历史所写就的文化如同黄河一样源远流长,生命不竭。一个西方人所做出的易经译本之一对于这条黄河来说,仅是其中的一杯水而已。


将这杯水倒入黄河有意义吗?

把一本经典的中国典籍重新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吗?


也许并没有,但是对个体是有意义的,因为文化依然需要个体用生命去参与才是活生生的。



直到今天,我回想起她说这段话的场景,其中的坚持和力量,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那个时候的我,正在心理分析的过程里,被我的督导教导:Hellen,要去找到你的核心价值。


深受改革开放的喧嚣和急切影响的我,一度以为核心价值一定是一种了不起的和我这样一个平凡的生命无关的事情。


直到那天,我听到这杯水的故事,我开始理解了核心价值是什么?


其实就是找到让我能够鲜活地活在我自己之中的一条路。


因此,我对这本书开始着迷,我一遍又一遍要求Christa给我讲这本书翻译过程里发生的故事。我对背后故事的关心大于我对这本书的关心。


当我知道了大部分译者的故事后,对于这本书的理解真正就加强了。


我不再急着把内容翻译出来,我开始用我的生命参与这本书中,一个卦一个卦作为生活的本身去经验,我发现这本书是有生命的。


我的读书观自此改变为:当一个人用他的生命带你去读书,你得到的就是生命本身。



4.



带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当王欣院长(馒头商学院创始人)和我讨论,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带着大家体会自己的个体生活,我本能的想法就是读书。


正好我们的MC-ISAP这个专门训练心理分析师的深度项目中的学员们也在做这种全新的读书训练,所以我就想请这些正在练习用自己的生命参与到读书中的他们,作为领读老师和大家一起经历这个过程。


为了给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15位老师分为3组,每本书都有3位老师一起讨论并贡献出他们的想法,由领读老师呈现出来。


其他两位老师会在本书阅读期间一直以答疑的形式和大家在一起。


我们的项目经理连莲小姐可能希望我说说为什么是这十本书,我试着回答:选出这十本书是经验,也有逻辑的建构。


既依据了我们在临床中的时间轴,大概仿效了一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也依据了我们在临床中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5.



当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性格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时,我们常常会问:这种对自己的性格标签是从何时,谁那里得到的初始印象?


例如,我觉得自己脾气很怪;自己很笨拙;很要强;也许还自我中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伤人的时候义不容辞。


但我又会看见自己随和,聪慧,谦让以及体贴的部分,所以我感到迷惑,到底哪个才是我?关于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会感到这些迷人的矛盾性。


原来,这些早期的印象常常是在最初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关系中被父母烙印的痕迹。


父母是如何赋予了我们自我的一些消极意象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选读的第一本书《中毒的父母:原生家庭的伤害》由一位临床心理家苏珊·福沃德给出了大量详实而清晰的案例。



我最喜欢本书的一句话是:我真希望这些个案是我精心挑选的,然而不是,他们都是我临床中最典型的,普通人的故事。


我的一位平时不是很敏感而又乐观可爱的来访者告诉我,他根本没法读这本书,每次读几段,就会有很多回忆,让他直接赶到头疼有窒息感。


他忍着莫大的头痛坚持阅读的结果是,属于他的很多故事开始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他开始明白自己为何是现在这般:有着远大的志向,却无法总出家门去做。那个自幼被批评为失败和无用的形象一直根深蒂固。


当你读完这本书,一方面你会开始承认父母是如何伤害我们的,但是挣扎的是,基于对父母的忠诚,你还会为父母做出很多的辩护。


你会自责: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定是你自己太敏感挑剔,你想要的太多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为什么要这么敏感呢?


对的,第二本书是丹麦临床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的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



回答了你为何敏感,以及如何因为高敏感而遭受各种伤害。


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能非常清楚地回答自己是哪种高敏人群,以及容易遭遇何种痛苦。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遭罪,自然会问,那我该怎么做,我想要改变这个处境。这些童年的伤害,我不想它还阻碍我现在的生活。我想要忘记。


亲爱的,我必须告诉你,你的内在小孩无法忘记他不能理解的事情,他需要有人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第三本书)。



这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佛莉·恩格的作品,实例+练习。


到这一步的时候,听众的情形应该会分化。


有人开始能够获得很多的力量,开始进入到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积极建设;

有人开始质疑:我无法拥抱我的内在小孩。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可以进入第四本阅读,克里希那南达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疗愈你的童年创伤》。这本书为了进一步疗愈你的各种练习与方法。



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同学,你需要重新回去再一次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做阅读。


直到你忍着痛苦,读完了,承认自己被伤害过,你就可以回到第四本阅读。


当你能够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之后,接下来自然会在亲密这一议题上产生诉求。


于是自然的第五本书,美国心理学家阿米尔·莱文《关系的重建》这本书的意图就在于此。



当你了解并知道如何重建关系,你的自我进一步所需要的发展就是走向成熟,而意志力的诞生是人格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以你要开始读一本有点枯燥的书,But理性和逻辑非常强,顺便检测一下你的内在儿童疗愈的程度。


如果内在儿童还需要抱持,你会觉得这本书无趣,不好读。


而成功转化了内在儿童的听众,会觉得这本书很不错,能认同其逻辑。


这就是第六本书,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斯特里查吉克《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在你意犹未尽的时候,阅读的基调开始变得深入,从叙事变为散文。



第七本书是深度心理学的议题《自卑与超越》。非常酷的一本书,奥地利的心理学大师,自我心理学鼻祖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的经典理论都在这本书里。


这是自我心理学的一本极具前瞻性的书。也让我们从外部的世界进入到内心的国度。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你个性中的什么使你不断超越痛苦,获得发展?你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在哪里?


但是这本书还不够,聪明如馒头的学员,自然有人会想要深入。


所以,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为何我们不同的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个性?个性从何而来?


所以我们推荐的第八本书:原型心理学之父美国的詹姆斯·希尔曼《灵魂的密码》。



浪漫主义者会为此热血沸腾,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而现实主义者还是会问:“这些密码如何被解码,而为我这个个体所用?”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书《人格的发展》我们推荐的第九本书,清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在原型的指引下借这个生命的过程自我实现的。


到了这里,我们开始深思一个问题:我也想要成为一个解读灵魂密码的人,或许他有另外的名字叫做“心理分析师”。


我可以吗?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美国心理分析师,斯科特派克,也是荣格学派。最后一本书,这本因现实而唯美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回答了你的问题。为你要做出一个选择提供了很多指导。



我们的十五位陪伴大家阅读的老师都在做心理分析师的训练,都在走“少有人走的路”。


每位每年的临床小时数都在300小时以上,其中有几位年度的工作小时数在600-800节间。


我们长期坚持完成自己个人的分析和督导,最看重的伦理是自我的觉知与发展。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故事,魅力与他们对于心理分析师这一职业的信仰。


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收获。


也请大家别客气,我们团队的老师非常低调和谦虚,所以要想得到你们想要的东西,要不吝提问才好哦。


祝大家有一个思考不断,精彩对话的2019年。读书,悄然改变着你和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