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楼,我长大了,你却老了

 wunianyi 2019-03-16

天津以“楼”为名的地方很多,像什么西楼、南楼、佟家楼,东楼、佟楼、小白楼……而这其中的西南楼,不仅是解放后兴建的工人新村所在地、天津最大的居民区之一,同时它的成长轨迹也是天津城市发展的缩影。

东楼、西楼、吴家窑、尖山……这些河西人乃至天津人都耳熟能详的地方,它们的历史都不算短,在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甚至明天启《天津卫屯垦条款》中就已经开始有记载,距今已有200-400年左右的时间。

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中的西楼

西南楼的年纪与它们相比并不算长,大致形成于解放后期,因在西楼以南而得名,是西楼的衍生地名。

西南楼二号路丨@天津档案管

在明清时期,西南楼以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是稻田、荒地、水塘,到了清末民国,比利时人在此建窑厂,专烧“马赛克”瓷砖,(据传以前的老南楼商场(现苏宁)身后有一座单体小洋楼,同为比利时人建造),浙江、山东地区的同乡会以及基督教会也在此处开辟义地。

直到解放前,除了小王庄、兰桥胡同、赵家台、学堂路等地方外,其他地区仍是稻田、洼地,基本上没有人烟。

84年西南楼地图(这时还没有广东路等地名)

88年天津西南楼街地图(此时路名已改)

1952年,天津市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建设了中山门、唐家口、丁字沽、西南楼、王串场五处工人新村。西南楼工人新村初建时共分为十六段(90年代越秀路街地图中还有西南楼十八段,但没有十七段,本人未查到原因),自西向东分别为西南楼一号楼至五号路(五号路为后期修建),对应的就是今天的隆昌路、广东路、白云路、越秀路、黄浦南/北路,它们的名字多取自广州市的行政区名。

工人在开挖西南楼工人新村的下水道

1953年,西南楼村成立了街公所,1954年改称西南楼街道办事处,1960年建立人民公社。1963年,白云路以西划为越秀路街,1980年又将隆昌路以东的一至三段划归至东楼。

1988年越秀路街道内的西南楼新村

1988年东楼街内西南楼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当时都是“段儿房”,“几段几排几号”是西南楼人自我介绍时的常用语。西南楼地势不高,其中9段、12段、13段更是严重,每逢下雨,几乎每家每户都在门口砌砖、放木档板,即使如此,家中还是经常被淹。“三级跳坑”这个带有年代感的词汇,即是当年西南楼以及众多有着相同境遇的居民们自我调侃时的发明。

90年代的西南楼工人新村

除了居住条件差之外,居民入住之初时购物也很不方便。有时候在合作社粮店外买粮食的人能排到一百多口,等两个小时都不一定能买到。

虽然那时的房子十分简陋,面积狭小,配套设施差,但对于刚刚从战乱当中解脱出来的人来说,那就是他们心中最完美的家。

毕竟日子在慢慢变好。

西南楼合作社流动售货车丨1955年3月13日天津日报刊发

后来的合作社为了方便离菜市场较远的住户,每天都有流动售货车供应住户生活用品。

西南楼街群众业余初级文化学校校徽

政府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开办了群众业余初级文化学校

业余初级文化学校毕业证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南楼工人新村的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商业、交通稳步发展建设,居民区日趋成熟。

老4路是当年为数不多能穿越市区的公交线路,起点和终点站分别在小王庄和西南楼,桔红色的车身在当时特别显眼。

老4路

参考图

一品香、新华书店、同乐食品厂、无线电元件十五厂、西南楼公园(以前俗称小花园,坐落在四号路上)、排水管理处仓库、前进道菜市场……这些名字对于西南楼的老居民来说大概也都是一段段故事

1969年利民道煤店收据

而本来不算热闹的隆昌路,也随着商贩的加入,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市场。西南楼中学、利民道中学、河西中心小学更是培养了几代西南楼人

西南楼小学毕业证书

西南楼中学69年上山下乡

尖山中学一九七一年奖状

利民道中学毕业生旧照

除此之外,当年的西南楼地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尖山公园的落成(即后来的天津乐园,今天的文化中心)。

五十年代,政府将四号楼南段的浙江义地迁走。之后在1954年,全市工人、干部响应政府号召义务劳动,历时4年建成了尖山公园。公园入口的那对石狮子曾是孩子们争抢的坐骑;王八坑、四方坑也是很多人学习游泳的“启蒙教师”,刘家小房子的“狗村”,可能现在想起还是会害怕……

这一切美好回忆全部终结于1976年大地震,之后的尖山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临时安身地,园内的人工湖也被建筑垃圾填埋,虽经几次整修,尖山公园仍破败不堪。

天津乐园门票

天津乐园旧貌

1985年,政府将尖山公园改建为天津乐园(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从此成为了无数天津孩子的童年回忆。与此同时,西南楼工人新村的危改工作随即开展,西南楼无人不知的“风味食廊”也在同时期建设起来。

西南楼平房旧貌丨@天津档案馆

西南楼二号路平房旧貌丨@天津档案馆

拆迁中的西南楼二号路

几十年来,西南楼的模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曾经的开洼野地到工人新村,再到今天的灯火辉煌。

更难想像到的是,如今文化中心变化着不同水流造型的音乐喷泉,曾是长满青苔、飘着垃圾的“王八坑”。

西南楼一直在变,但“西南楼”三个字后无数人的回忆,就像时间凝结成的化石,一直未变。

西南楼一号路

有位家住恩德里的老西南楼人对我说:

有时做梦回去,还是以前的样子,一点没变。一排排平房整整齐齐,我学着爬树、爬墙头……还有一群老熟人,一梦到他们我就不想醒,就为了在梦里跟他们说会儿话。

因资料有限,文中可能有不严谨之处。

作者:老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