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楼”为名的地方很多,西楼、南楼、佟家楼,东楼、佟楼、小白楼,当然更少不了本文要聊的主角——西南楼。 西南楼位于河西区中部,以前是有单独的街道办事处,现在好像都算尖山街了。而西南楼地名实际是由“西楼”衍生而来,因位于西楼以南得名。 河西区的这几个带“楼”字的地方历史都不算太长,至少在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中都没有记载,但那时已有“尖山”了。 西南楼一带在明清两代时几乎都是稻田,后来也有砖窑厂,以及浙、鲁地区的同乡会以及基督教会开辟的义地,当时谦德庄的教堂就在西南楼以北一带。 直到解放前,除小王庄、赵家台、学堂路、兰桥胡同(这几个地方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您知道,请在评论区指教一下)等地方外,其他地区仍是稻田、洼地、水塘。 1952年,天津市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在天津市修建五处工人新村,即:中山门、唐口、丁字沽、西南楼、王串场。(佟楼和吴家窑网上很多文章说当时也是工人新村,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但在老地图上丝毫看不出“段儿房”的痕迹,还请各位指教。)1953年,西南楼成立街公所,1954年改称西南楼街道办事处,1960年建立人民公社。1963年,白云路以西划为越秀路街,1980年又将隆昌路以东的一至三段划归东楼。 当年新村的落成极大改善了工人的住房条件,西南楼之名也就随之叫响了,今天的隆昌路、广东路、白云路、越秀路在当时分别成为西南楼一、二、三、四号路,这种命名方式在各工人新村都很常见。西南楼工人新村初建时一共十六个段,当时的西南楼街内是一至十段,十一至十六段属越秀路街管辖。可在地图上又显示有十八段,却没有十七段,不知是什么原因。 西南楼工人新村地势不高,尤其是9、12、13段的地势要低于围堤道,屋里还比屋外低,这就是当年常说的“三级跳坑”。一到雨天,屋里就有被淹的危险。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砌砖、放木板,但还是阻止不了雨水进屋。 随着城市发展,西南楼地区一度十分繁华,四路终点站、尖山公园(原乐园,今文化中心)、一品香、新华书店等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隆昌街本来不算热闹,但随着商贩的加入,这里也形成了繁华的市场。而尖山公园、西南楼公园则是居民日常休息游玩的好去处。 除此之外,西南楼地区当时还有同乐食品厂、无线电元件十厂、排水管理处仓库等各种企业49个,利民道中学、中心小学则是区内的重点学校。 几十年来,西南楼的模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曾经的无人区变的灯火辉煌,如今就算是当地的老楼盘,房价也得在4万左右,不知道该哭还是笑……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地理一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