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常用手掌面穴位

  平凡的人 2019-03-16

常用穴位图

昨天和大家一起了解了小儿推拿常见手掌面穴位的几种,那么,今天呢,就向大家介绍剩下的几种——肺穴、胆穴、脾穴、利小便穴、大四横纹、小天心

常用穴位及功效,学会就能用

肝穴

【功效】疏理肝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

【部位】食指末节掌面。

【主治】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透发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为平肝。肝穴的部位虽在食指末节掌面,而其清法则是从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端,其补法是从指端推到指根。肝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虚不能妄用补法。

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所以养肝。如山根见青色(山根位置: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洼处),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因为三穴配合同时也有散表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生肺炎,这三个穴也仍然是对症的。此外,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与方剂中的“逍遥散”相同。遇肝虚欲脱,方可酌用直接的补法。

胆穴

【功效】疏肝利胆,镇惊。

【部位】食指第一节掌面。

【主治】夜啼惊症,口舌生疮等。

【手法】一般不专用,平肝连同此穴一并推之。

脾穴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

【部位】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喘嗽,口舌生疮等。

【手法】屈指向心推之为补(不屈亦可),直指离心推之为清,来回推之为清补。大指的指端第一末节为其本穴,下节外侧就属胃穴了。因此徐氏原书说推时要大指内屈,为的是推时不至连及第二节胃穴。但李医师推时并未将两节严格分开,推脾穴时不用屈指,往往连及下节,疗效是一样的。

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用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

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人上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能,必愈。

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人上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

心脾火盛,口舌生疮,手热身热先推天河水,然后清补脾。

唇裂肿痛,口外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感寒而肿的,用清补脾法通治。

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热及软骨症等,皆可多用补脾法为治。

利小便穴

【功效】宣通气机,利水通淋。

【部位】小指外侧,从指根到指端,赤白肉际处。

小肠穴当在小指末节,膀胱穴在小指第一节,因两穴皆利小便,故不需截然分开。

【主治】尿潴留,小便不利,湿热腹泻。

【手法】小指外侧从指根推到指端为清,来回推为清补,不用补法。

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需用清法以化郁行气,如因肾虚可加补肾及揉二人上马,以补肾中水火。小肠能泌别水液清浊,用清补法,可以利水道而通小便。

大四横纹

【功效】调理脏腑,疏通气机。

【部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即五经穴除去拇指处穴。

【主治】腹胀,腹痛,干咳少痰,积滞,纳呆,便秘,泄泻等。

【手法】以拇指端侧面自食指根推至小指根,来回推之,也可用揉法。

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功用同五经穴。

小天心

【功效】镇惊安神,益智。

【部位】在掌根部,八卦之坎宫部位,即过掌中心从腕横纹起到指根之连线四分之,从腕横纹数第一分点,左右两边凸肉之间凹处为小天心穴(大小鱼际之交点)。

【主治】斜视,惊症,慢惊风。

【手法】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

眼睛向上下左右翻或向两边斜,治疗时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以纠正之,如左斜向右捣,上翻向下捣,得纠正即止,不可过捣。风热上冲头目、高血压、角弓反张,用下捣法。亦有前仆而不后仰之症(旧俗名“磕头风”),可用上捣法。急喘实火,则用直捣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