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学习

 东施开心分享 2019-12-10

导语:有的宝宝半夜生病,宝妈宝爸们六神无主、病急乱投医,一家人的忙乱担心,令人揪心,可是,很多宝妈宝爸对小儿推拿一点也不熟悉,担心学不好。基于此,本人阅读了有关小儿推拿的书,并把有的穴位放在自己身上实践了一下,觉得儿推法比较有特点,简单易学,有时候甚至大人也可以使用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于今年2月份在“好好学中医”微信群中讲过。本人补充了部分内容,并涂鸦了个别重要的图,对几位知名的中医专家在个别问题上产生的分歧进行了小小的探索性分析。希望对于宝妈宝爸们理解小儿推拿有一点点作用。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宝妈宝爸和宝宝们,希望大家都健康幸福快乐。

小儿的病理特点

主要表现为: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腑清灵,易趋康复。

推拿注意事项

一、推拿时间

推拿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推拿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应该依据年龄大小和病情需要来决定。针对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敏感程度、病情缓急轻重,而灵活运用

二、滑润剂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使用滑石粉,干爽滑利,久推无碍。

三、其它

1、推拿时必需做到认真,专心。推拿速度每分钟150200一次治疗需要30分钟左右一般每天一次,重症可一天两次,有些慢性病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几天再做下一个疗程

这个图为本人亲自涂鸦的,把很多图揉在一起,以便于通观全局,有一个整体思路,更利于对儿推手法的操作和记忆。

二人上马,是一个儿推中比较常见的穴位。网上以及很多儿推书中,是五花八门,位置不统一,根据本人的体会,是这个位置。(本人年少的时候,这个位置经常长冻疮,在小指掌骨和无名指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列缺,也不是我们平常中医经络穴位书中的列缺。请注意。

阳池穴位的准确位置,具体穴位的功效,见后文内容。

后溪穴也可能用到,具体穴位介绍在后文。

补肾经,在李德修老师的书中和周尔晋老师的书中的推拿方向正好相反。

中里老师的儿推书中,补肾经是从指根向指尖推,这点来看,中里老师和周尔晋老师在儿推的补肾经中,是一致的看法。

从上面那个肾穴图来看,不管哪个方向,都可以按摩到肾穴那个穴位。从传统的经络来看,小指从指根到指尖的方向是心经的顺行方向,是可以去心火的,而去心火需要的是补肾水,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水火既济。因此,在这点上来看,我比较赞同从指根到指尖方向为补肾水。

2、推拿手法要稳,取穴要正确,用力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切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损伤婴儿皮肤。

3 推拿三字经指出:“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说明应根据婴儿的年龄、病情酌情加减,灵活运用。

4、室内应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推拿后要注意休息避风,以免使病情加重或出现反复。

5态度应和蔼,细心不可大声训斥,指甲要修短,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不配合治疗。

五行理论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代表五脏的代名词,而五行的生克则是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和制约。

相生(顺行)则五脏内部保持均衡,身体也能健康。

相克(逆行)则他脏受克不能保持均衡则发生病症(如木旺则土被克就有消化不良和发热的症状)。在治疗时就可以掌握它的生克规律,而定出消补的方法。

在治疗上脾一般不可以清,因脾属土,万物土中生,土不足则影响他脏。

而“五行”与“五脏”又有对应关系,“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相应的生理特点我在下图中给大家已写明。

而“五色”就比较好理解了,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五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同时对应“五味”,酸属木,苦属火,甘入土,辛属金,咸属水。

四诊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范畴,同样也采用中医的诊断方法,也就是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

望诊

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望神

对于婴幼儿来说,只要有精神,即使暂时病重,一般愈后都好。反之,如果孩子精神不振,倦怠少动,没有生气,即使病的症状不重,也要多加注意,留心观察。

正如《黄帝内经》上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有神与无神对于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二、望形态

病人形体强壮,肌肉坚实,则少患疾病,即使得病,也比较轻浅、易愈!反之如果形体衰弱、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的病人,得病的几率要高许多,而且恢复的慢。

三、望鼻

鼻为肺窍,古称明堂,在望诊中也是相当重要。

鼻头色青主腹中痛色赤脾肺二经有热色黄内有湿热色白多为虚寒;色微黑多为水饮症鼻孔干燥色黑多为阳热毒盛等。

四、望目

目是五脏精神汇集的地方,如果患病的孩子眼球黑白分明,并且很精神,虽然孩子病了,但是容易治疗;如果孩子眼球浑浊不清,暗淡无光,不愿睁眼,精神昏迷,视物模糊,病情就严重;如果眼球发现赤红色,就是热证;眼球眼眶呈现青色,就是肝脏实热和惊风;如果呈现微黄,多是脾胃衰弱,消化不良深黄就是黄疸;如果二目下陷睡觉时不能闭合并且有白睛外露,则是身体衰弱已极(如急性腹泄、呕吐、慢惊、发高热等);目直视而睛不转(无视觉)多为脑炎

五、望面

面部是十二经总汇之处,五脏的变化可以从面部相应部位、颜色表现出来,比较容易看出颜色的部位就是明堂、面王、两颧、两颊、人中、地阁等。

以上几个部位,如果面现青紫色就是惊风、抽搐等病;现赤红色多是伤风、积热、伤寒或胸部胀痛(肺炎)等;现微黄色多食积、伤食、呕吐、腹泄或有虫积等;现苍白色多是肺感风寒(咳嗽、百日咳)、气血衰弱、吐泻、失血、自汗、盗汗等;现青黑色最明显)是肾脏将绝,治疗较难,重者死亡(食物中毒、药物中毒也现青黑色)。

六、囟门

在婴儿囟门未合时,囟门是和颅骨相平,若有风热惊风则囟门高起气血亏损、腹泻严重时则囟门下陷;健康的婴儿在一周岁前囟门就能闭合,若是先天不足或生后营养不良以及缺乏维生素等,囟门有两三周岁以上还不闭合的(都市内不大见阳光的婴儿较多见)。这种婴儿一般发育很慢,甚至不长寿或者形成佝偻病。

七、指纹

是食指掌面外侧明显露出来的脉纹。

它与五色和面部相同,主病亦然,但不如面部明显。

幼儿咳嗽、肺炎、腹泻、呕吐、失水、失血等则指纹下沉不显;唯有热证惊风等,指纹才能明显出现。若只在第一节内(风关),病情较轻易治上升至第二节(气关),病情已重,需要急治;上升至第三节(命关),并且显出很多枝杈,病情已经很重,或者不能治。

闻诊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中医中的闻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闻声

幼儿生病伴有哭闹,如果声音响亮,气力充足,虽病易治;如声音低微,呼吸急促,则说明病情严重。

咳嗽痰喘是风热伤肺两鼻煽动,呼吸困难多是肺炎喷嚏不断,鼻流清涕,是伤风感冒阵阵啼哭多是腹痛哭时头向后仰多是大热惊风声音低微是气血衰弱狂言谵语是实热静默不言,啼而无泪是虚寒

二、闻气味

患儿呕吐物如有酸腐味,多为伤食呕。小便热臭多为心火及肠道积热。大便热臭、酸腐多为伤食泄等。

1、风热伤肺

指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症见恶寒轻,发热重,咳嗽,咳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重者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

治疗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常见于感冒、咳嗽、哮喘、失音,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2、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3、狂言谵语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4、实热

实热,证名。 多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过度刺激、脏腑机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燥、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可有芒刺、脉实滑数。

5、虚寒

指正气虚而兼有内寒的症候。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淡、吐诞沫、气短、大便稀薄、或泻下未消化的食物、舌淡白等。可见于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衰营养不良等症。

问诊

问诊可以问孩子的家长或看护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问孩子年龄多大(十足年龄)以及得病的日期和原因;

二、问病后日间厌睡或不厌睡,夜间哭闹不哭闹,还有睡的时间长或短。热风睡的时间短、闹虚寒睡的时间长、不闹

三、问病后吃饭不吃饭(包括奶),吃后吐不吐(吐是胃热,不吐则脾胃无病易治);

四、问大便硬或溏,次数多或少,什么颜色(硬、次数少是实热溏、次数多是消化不良混有浓汁是痢呈绿色是因惊);

五、问小便清或浊量多或量少量少浊是热证或浮肿、多汗量多清或失禁是寒证或虚弱证)。

基本手法

基本手法有八点:推、揉、拿、捣、分、合、运、掐

推,要轻而不浮,快而着实,总的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以固定的幅度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推移,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

略。

""

拿,要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以拇指、食指两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时用力卡拿。拿法专用于残缺穴,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手法,用于发汗、醒神、激活神经、抑制癫狂等。

""

捣,是医者屈中指或食指,以其手背一面近掌之第一指间关节在穴位处均匀的捣打。

向离心的方向为下捣,向向心的方向为上捣,向身体左侧的方向捣下为左捣,向身体右侧的方向捣下为右捣。

作用在于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总的功用是升降与矫正,如患急喘、实火、惊悸,也可直捣(直上直下地捣下),有镇降的疗效。

""""

分,是医者用两手拇指的罗纹面同时从穴位中点向两旁做分方向的推动,为分阴阳疗法。

具有分寒热、平气血的作用。

合,是医者用两手拇指的罗纹面同时从穴位左右两边向穴位中点做合方向的推动,为合阴阳疗法。能使阴阳相交、气血和谐,总的作用是调和阴阳。

""

运,是医者用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罗纹面,单用或二指并用(治大人也可以三指并用)循穴位向一定方向做环转推动,或做半环形推动,叫作运法

总的作用是化郁和调整气血阴阳。

""

掐,是医者用拇指指端抓甲部掐一定穴位或部位,逐渐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以间歇用力。有镇惊、醒神、开窍之功。

注意:不要长久用力,以免掐破皮肤。

穴位

阳掌穴位

阳掌穴位是指手掌面穴位,常用的有以下几个穴:

一、大肠穴

功效:清利肠腑

部位:食指外侧上节,穴如豆粒。

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不必拘于上节,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不专用补法。

二、胃穴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

部位: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主治: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手法:自鱼际外缘黄白皮交界处,从腕部掌边高骨起,离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节皆可,此为清法;反之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因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故一般用清法。

心得:胃穴部位有二,一是大指下节为胃穴,二是大鱼际外缘白皮与掌背黄皮交界处,下齐艮卦部位,亦即小天心穴旁为胃之“真穴”。大指二节和二节下黄白皮交界处,则此两处皆属胃穴,而黄白皮处更为重要。

三、心穴

功效:清心安神,镇惊益智

部位:中指末节掌面(罗纹面)

主治: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夜啼。

手法:一般用清补法,在中指末节从指端到指根来回推之,称为清补心法。

心得: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无虚,不可妄补。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之。

四、肺穴

功效:宣通肺气,发散外邪。

部位:无名指末节掌面。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手法:穴位在无名指末节掌面,清法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补法从无名指指端推到指根,但补法少用。

心得: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应用。退热,治肺炎、肺热,透发麻疹,都用这三个穴。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

五、肝穴

功效:疏理肝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

部位:食指末节掌面。

主治: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为平肝。肝穴的部位虽在食指末节掌面,而且清法则是从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端,其补法是从指端推到指根。肝主升,补法亦为升,因此非肝极虚不能妄用补法。

心得: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所以养肝。如山根见青色(山根位置: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洼处),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则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因为三穴配合同时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生肺炎,这三个穴也仍然是对症的。此外,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与方剂中的“消遥散”相同。遇肝虚欲脱,方可酌用直接的补法。

六、胆穴

功效:疏肝利胆,镇惊。

部位:食指第一节掌面。

主治:夜啼惊症,口舌生疮等。

手法:一般不专用,平肝连同此穴一并推之。

七、脾穴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

部位: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喘嗽,口舌生疮等。

手法:向心推之为补,离心推之为清,来回推之为清补。

心得: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用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

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人上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能,必愈

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人上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

心脾火盛,口舌生疮,手热身热,先推天河水,然后清补脾

唇裂肿痛,口外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感寒而肿的,一律用清补脾法通治

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瘫痪无热及软骨症,皆可多用补脾法为治

八、内劳宫

功效:清热除烦。

注:此穴属心,能清心火,但清心火以推天河水代之。

九、利小便穴

功效:宣通气机,利水通淋

部位:小指外侧,从指根到指端,赤白肉际处。

主治:尿潴留,小便不利,湿热腹泻。

手法:小指外侧从指根推到指端为清,来回推为清补,不用补法。

心得: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需用清法以化郁行气,如因肾虚可加补肾及揉二人上马,以补肾中水火。小肠能泌别水液清浊,用清补法,可以利水道而通小便。

十、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胃肠

部位:掌面大指下平白肉正中稍偏下处,稍低于坎宫,从虎口到腕横纹画一直线,在线中点取穴,以指点之,觉有物如筋头,大如小豆粒,重按之酥麻,即为板门部位。

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驰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筋头状物,左右旋揉同数。

十一、五经穴

功效:调理五脏六腑之气。

部位:在掌面五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每指根一穴,总名五经穴。

主治:积滞,纳呆,腹胀,便秘。

手法:用拇指端来回推之。

心得:徐氏云:“五经穴,五指根纹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心得其意,用左右推揉法。

十二、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

部位:掌中围绕掌心内劳宫穴一周,缘掌根凹下处及掌边高起之边缘,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分布,此一环状,即为穴位所在

主治:腹胸胀痛,咳嗽痰喘,百日咳,积滞,纳呆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之,为顺运八卦,反之从艮卦推至震卦则为逆运八卦。但离宫属心膻中,不宜刺激发动,故运至离宫处下按宜轻,或用医者左手大指微掩其处而运之。

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而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并能消痞化积

十三、大四横纹

功效:调理脏腑,疏通气机。

部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连掌面之横纹正中,即五经穴除去拇指处穴。

主治:腹胀,腹痛,干咳少痰,积滞,纳呆,便秘,泄泻等。

手法:以拇指端侧面自食指根推至小指根,来回推之,也可用揉法。

心得:来回推之,开脏腑寒火,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功用同五经穴。

十四、小天心

功效:镇惊安神,益智

部位:在掌根部,八卦之坎宫部位,即过掌中心从腕横纹起到指根之连线四分之,从腕横纹数第一分点,左右两边凸肉之间凹处为小天心穴(大小鱼际之交点)。

主治:斜视,惊症,慢惊风

手法: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

心得:眼睛向上下左右翻或向两边斜,治疗时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以纠正之,如左斜向右捣,上翻向下捣,得纠正即止,不可过捣。风热上冲头目、高血压、角弓反张,用下捣法。亦有前仆而不后仰之症(旧俗名”磕头风“),可用上捣法。急喘实火,则用直捣法。

十五、分阴阳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

部位:从小天心略偏向掌根横纹处用两拇指向两旁分推。

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用两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点向左右分推。

十六、合阴阳

功效:能使阴阳相交,气血谐和。

部位:从小天心略偏向掌根横纹处用两拇指从两旁向中心推。

主治:胸膈满闷,气血不和。

手法:与分阴阳相反,照前部位从两边向中心合推之。

心得:徐氏说用本法与他穴配合治痰涎壅盛,其法先推肾穴取热,次用合阴阳法,最后推天河水,其痰即散,徐氏推各穴皆300次,应酌量增加。

十七、肾穴

功效:益气固脱,补肾养肝

部位:小指末节掌面。

主治:遗尿,脱肛,泄泻,虚劳喘嗽等。

手法:从小指端推到指根连掌处为补法,不用清法。

心得:肾水不足,虚火上炎,非一般清热法所能降,必须用补肾法以滋肾水,则虚火自退。肝不宜补,肝虚者,用补肾法生肾水以养肝,即所以补肝。

十八、小横纹

功效:化痰止咳,清利湿热。

部位:小指掌指关节下横纹,穴在纹中偏外处。

主治:喘嗽(气管炎),肺炎,积滞,口疮。

手法:揉之,左右同数。

十九、天门入虎口

功效:健脾和胃,顺气和血。

部位:拇指内侧(实为拇指尺侧)

主治:腹痛,泻痢,积滞,纳呆。

手法:拇指内侧,由指端下推至指根。

二十、三焦穴

部位:无名指第一节掌面。

手法:不专用,清肺时连同此穴一并推之。

二十一、运水入土

功效:补肾健脾

部位:自掌面小指尖沿掌边至拇指根部。

主治:疳积,痢疾,腹泻,便秘等。

手法:从小指尖沿掌边推至拇指根。

二十二、运土入水

功效:健脾补肾

部位:自掌面拇指尖沿掌边至小指根。

主治:消化不良,吐泻,痢疾。

手法:自掌面拇指尖沿掌边推至小指根。

二十三、后溪穴

功效:行气消滞

部位:从小指侧掌指关节下横纹起沿掌边引弧线至近坎宫处。

主治:积滞,纳呆,小便赤涩不利。

手法 :从小指侧掌指横纹推至近坎宫处。

二十四、六腑

功效:清脏腑之实热,消积导滞。

部位:前臂尺侧小指一面,从肘弯至腕横纹,为线型穴。

主治:感冒发热,壮热不退,便秘,积滞腹泻。

手法:从肘横纹推至腕横纹,需将患者之手臂顺正,使小指在下呈立掌,或小指在上呈立掌。

心得:此穴虽为凉穴,也非一味寒凉,同时也有壮水制火,滋阴潜阳之义,因此,即使兼有虚热也可用它。徐氏特别提出温毒颈肿,喉痹窒息,推此30000次立愈。不论肿左肿右,或夜轻日重,都可取此穴。此外,凡大虚热证,疮疹痘斑,头、目、牙、耳实火都可专用此穴,以愈为度。又说:痴癲痰迷心窍,推此穴15000次有效,再配合以下方法:六腑为君,推15000次;天河水为臣,推10000次;后溪穴为佐,推4500次;三关为使,推500次,共30000次。

二十五、天河水

功效:清心除烦,镇惊安神,退热发表

部位:掌面自腕横纹中点起,向肘部至肘横纹而止,为线型穴。

主治:感冒发热,惊慌不安,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心经有热用此穴清之

手法:由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直线推动,用力要匀。

二十六、三关

功效:回阳生热,温暖下元

部位:在前臂桡侧拇指一面,从腕横纹起至肘部,为线形穴。

主治:风寒感冒,下元虚寒

手法:将患者左臂顺正,使拇指在上,推的部位保持在臂的上侧,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用力要匀。

心得:此为暖穴,大补肾中元气,回阳生热。寒痰迷塞心窍,推500次即有效。徐氏说用以治“痴”,效果显著,中风病,需用热力袪风、开郁、袪痰,以此独穴多推,以醒为度

阴掌穴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阴掌穴位,也就是掌背的穴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穴位:

一、五指节

功效:镇惊安神,调和气血

部位:五指各关节

主治:伤风感冒,积滞,泄泻等

手法:用指端指甲揉、捻、掐之。

心得:掌面和掌背五指各关节皆属五指节,掐五指节时掌面和掌背均可。多用得效,诸穴推毕,都可用此法以和气血。

二、外劳宫

功效:温里祛寒,止痛

部位:在掌背正中第三、第四掌骨中间凹处,与内劳宫相对。

手法:左右揉同数,揉时应屈患者小指。

主治:腹痛、腹泻,胃脘疼痛

心得:此为暧穴善治下元寒证。凡脏腑风寒冷痛,腹痛属寒,日久不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

三、一窝风

功效:温中散寒,通窍。

部位:在掌背,掌与前臂相连腕窝处,上屈时出现皱褶之中心。

主治:风寒感冒,鼻塞流涕。

手法:左右揉同数

四、阳池

功效:升清降浊,止疼痛,明目,镇惊

部位:顺一窝风穴向腕上引直线,大人约寸余,小儿视手臂长短约计之。一窝风直上有一凹处,即为本穴。

主治:头部一切疾患,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效。可用以治高血压眩晕。

手法:左右揉同数

五、列缺

功效:发汗解表,醒神开窍

部位:在掌根连腕处两侧之凹陷内,非针灸学上之列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痘疹

手法:用大拇指及食指、中指在腕窝两侧两穴处用力卡拿之,这就是推拿的“拿”法。

心得:此为发汗、解表、通窍之穴,拿之汗出为止。歌哭无端,胡言乱语,俗所谓“邪祟”,拿残缺出汗,痰开神清,即可得愈。治中恶不省人事,阴脉不绝,拿之可醒

六、二人上马

功效:温肾阳,清虚热

部位:在掌背小指、无名指两掌骨中间,由指根至腕横纹之掌骨二分点偏下,取凹陷处。

主治:腰膝痠软,虚劳发热,久泻不止,夜啼,遗尿

手法:左右揉

心得:大补肾中水火,左揉气降,右揉气升虚火牙痛,耳鸣,阳痿,足软不能履地,腰以下痛,眼赤而不痛,一切属肾虚的症侯,都可以用此穴补肾为治凡虚火上炎,颈肿咽痛,双单蛾(扁桃体肿大)而下午痛甚,皆可用此穴以退虚热,以愈为度如上午痛甚,就不是虚火,应以推六腑治之

头面穴位

今天来看一下头面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穴位:

一、百会

功效:开提阳气,温肾固脱

部位: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交会于头顶处

主治:头痛,脱肛,惊痫

手法:按、揉

二、囟门(信风、囟会)

功效:温通阳气,镇惊安神

部位:百会前3寸,属督脉。从前发际正中引直线上至百会,百会前有凹陷处。

主治:头痛、鼻塞、惊风

手法:揉、按

三、天庭(神庭、上天心、大天心、天门、三门)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

部位:头部前后正中线,入前发际正中0.5,就是该穴位的部位,属督脉。

主治:头痛、眩晕、眼疾及口眼歪斜

手法:揉、按

四、印堂(眉心、二门)

功效:疏风清热,明目镇惊

部位:在两眉之间(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鼻血,小儿惊风

手法:按、揉

注:眉心印堂为望色之处,用水洗净以察其色,看出现何色,结合脉象症状,就可以作出诊断。

五、黄峰入洞

功效: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部位:两鼻孔

主治:伤风感冒,鼻塞不通

手法:中指、食指抵入患者二鼻孔,左右旋转。这是特殊穴位的特殊手法。

六、洗皂

功效:发散外邪,宣通肺窍

部位:鼻翼两旁

主治:风寒、风热感冒,鼻塞不通,鼻流浊涕等。

手法:医者用两手指外侧面,在患者鼻之两侧抵鼻旁及连鼻之颜面自上向下推擦,齐鼻头而止。这也是特殊手法之一。

脏腑点穴穴位

脏腑点穴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的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除治疗五脏六腑之疾病,也治四肢头面等疾病,治疗范围及临床运用非常广泛。

手法中所述部分穴位与针炙穴位虽同名,但其位置不同。

一、阴陵泉

相当于针炙腧穴的血海穴,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脾经穴)

二、肩井

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胆经穴)

三、彧中

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肾经穴)

四、巨阙

脐上6寸,前正中线上

五、梁门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胃经穴)

六、石关

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肾经穴)

七、建里

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任脉经穴)

八、阑门

前正中线上,脐上1.5寸(任脉经穴)

九、章门

第十一肋端(肝经穴)

十、带脉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胆经穴)

十一、气海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任脉经穴)

十二、百劳

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

十三、大椎

第七颈椎棘突下(督脉)

十四、膏肓

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膀胱经)

十五、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经)

十六、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膀胱经)

感冒治疗

感冒四季均有发生,尤其是秋冬季最常见,大多是因为气候突变,风寒侵袭,卫表失和,肺气不宣所致。

常见感冒有以下五种:

一、一般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

一般感冒又分为两种:

1发热轻37.5-39度)

治法:平肝10分钟,清肺10分钟,推天河水15分钟,掐五指节23遍。

2、发热重(39度~40度)

治法:平肝清肺10分钟,推六腑15分钟,提捏大椎510次,掐五指节23遍。

对症加减:

鼻塞加揉阳池10分钟;呕吐加清胃10分钟;咳嗽加运八卦10分钟。

二、感冒夹痰

临床表现:兼见咳喘,舌苔微黄、腻或黏,脉浮滑数

治则:解表袪风热兼宽胸理气化痰

治法:平肝10分钟,清肺15分钟,推天河水10分钟,运八卦15分钟。

对症加减:痰盛加清补脾10分钟;高热加推六腑15分钟。

三、感冒夹惊

临床表现:兼见烦躁惊厥,高热,甚或角弓反张,苔黄偏干,脉弦数。

治则:解表,袪风热,息肝风,安神镇惊。

治法:平肝30分钟,清肺15分钟,推天河水30分钟。

对症加减:高热加推六腑15分钟;如见角弓反张,目上翻、惊厥等临床表现加下捣小天心12分钟;眼斜视,则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12分钟。

四、感冒夹滞

临床表现:兼乳食停滞者,症见积食、纳呆、吐泻、腹胀、肠鸣,或见高热,舌苔黄厚,脉滑实。

治则:解表,袪风热,兼理气化积。

治法:平肝清肺15分钟,推天河水10分钟,运八卦15分钟,清脾10分钟。

对症加减:呕吐加清胃10分钟;见有形食积加清大肠10分钟;高热加推六腑15分钟。

五、感冒寒热往来

临床表现:乍寒乍热,先寒后热,得汗则解,证属寒热错综或邪传少阳。

治则:分疏阴阳,调和气血。

治法:分阴阳10分钟,推大四横纹10分钟,或揉外劳宫15分钟。

对症加减:见少阳证,加平肝、清肺、推天河水各15分钟。

本按摩手法每天治疗1次,一般感冒推拿1次,最多23次可愈。

支气管炎治疗

支气管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一、急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初起有感冒的临床表现,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热、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

治则:解表清肺,止咳化痰。

治法:运八卦1015分钟,平肝10分钟,清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推天河水10分钟。

对症加减:

1、若发热38.5度以上,加用推六腑10分钟。

2、若喘重运八卦可改为逆运八卦10分钟;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啰音,去清胃,加揉小横纹10分钟;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啰音,揉小横纹改用推大四横纹10分钟。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支气管炎,轻者仅早晚有咳嗽,重者可有发热、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表现。

治则:健脾益气,止咳平喘

治法: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揉二人上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平肝5分钟,清肺10分钟。

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喘重、痰多,此是虚中夹实证。

治则:清补兼施

治法:

方法1逆运八卦10分钟,揉二人上马10分钟,推大四横纹10分钟,清胃5分钟,推六腑15分钟。

方法2揉二人上马10分钟,补脾10分钟,清肺10分钟,推天河水10分钟。

小儿推拿鼻炎的治疗

鼻炎,古称鼻渊,又称脑漏,因其鼻窍不断流涕,犹如泉水,或如黄水,长湿无干,故名鼻渊。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肺气虚寒,胆经郁热,郁久化火,上犯于鼻而致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主要观察鼻涕的色、质、量、气味等,如涕量多,色白,清稀无味,多属寒涕量多,色黄,质稠有味不重,多属热鼻塞严重,流涕色黄绿,质稠味重,或带血迹,多属胆热移脑

治则:宣肺通窍,清泻肝胆

治法:

1、寒证:平肝10分钟,清肺10分钟,揉一窝风10分钟,揉外劳宫5分钟。

2、热证:推天河水10分钟,平肝清肺10分钟,揉阳池10分钟。

对症加减:

流涕色黄绿,质稠味重者,取穴改用平肝清肺20分钟,推六腑15分钟,揉阳池10分钟。

小儿推拿肺炎治疗

小儿肺炎,以肺炎双球菌感染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困难

治则: 清肺化痰

治法:逆运八卦10分钟,平肝10分钟,清肺10分钟,揉小横纹10分钟,推六腑10分钟。

对症加减:

1、若高热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12分钟;若头痛鼻塞加揉阳池10分钟。

2、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啰音者,改用运八卦10分钟,平肝清肺10分钟,推大四横纹10分钟,推天河水10分钟。

小儿推拿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多由于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首当其冲,邪毒相搏上炎,郁结于咽喉两旁所致,此病多为急性,多属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高或低,咽疼,呑咽不利,有时伴烦噪、口干、便秘

治则:清热解毒,利咽通腑。

治法:平肝清肺10分钟,清胃10分钟,推天河水20分钟

对症加减:热重者,去推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分钟

小儿推拿单纯口腔炎的治疗

多数是因上火有热引起的,也有因消化不良,或食物太热烫伤了黏膜,而致口腔内发炎。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牙龈红肿,面颊内黏膜红肿,或舌上有少量溃疡白点(俗称口苔),唾液量增多,嚼食时疼痛,所以食欲减退,吃乳时哭闹,睡眠也时常不安。发热者脉多数,其他原因者脉多无显著的改变,体温也无变化。

治则:清泄里热

治法:发热者:清胃10分钟,推天河水20分钟,推六腑10分钟;不发热者去掉推六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