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神仙一门臆说(一)

 为什么73 2019-03-16

连续几天跑上海,逛医院,更加体会到无病即是神仙这话含义颇深。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按照各自健康标准来说,都没有几个人是健康的。

就好比说中医认为平人,说: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有次我遇到一个中医,相谈甚欢。我就忍不住问他:“有人来找你看病,你怎么判断他有病没病?怎么判断治好没治好?如何达到平人的标准?”

他笑笑说:'只要别人来找你看病,多多少少都是有点病的,没病的谁来找你?至于平人,我行医几十年就没见过《内经》中这样的平人。'

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平人?这个属于中医神仙家里的内容。

主要分为天道与人道两个部分,通俗来说就是生存与疾病,生活与疾病的关系,现代叫养生。

天冷了就要加衣服,天热了就要乘凉,渴了就要喝水,人类自有了各种资源之后无时不在与自然界做斗争,在逆天改命,疾病就是在逆天改命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如同现在为了吃饭,不得不熬夜加班、不得不饮食不节,总会有些毛病。

所以古人说: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这段就是人在与天争命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养生状态,而多数人还处于生存之中,要么太过、要么不及。于是古圣人又开辟出了关于如何在生存中养生的方法。

关于生存养生核心就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

这个在古人称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四书五经主要讲的就是人道,而《道德经》主要讲天人合一之道,那这些与《内经》有何关联?

《内经》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等等,于是我们不哭、不闹、不笑不闹,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感情之人,难道身体就能好?

更结合《中庸》之“喜怒爱乐皆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皆节,谓之和。”就是告诉我们生存养生就是要学会运用自身的喜怒哀乐,将情绪变成对自身及双方都有益的武器,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这样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生活中无往不利,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该笑的时候就要笑,如此其乐融融,自然养生。

那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这就要多读四书五经了。

当一个人把生存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开始好好生活,在生活中养生。生活养生包括按时睡觉,有规律饮食,合理情绪等等。可是对一个生存都有困难,上有老,下有小,自身还有病的人群来说,谁有时间去养生?

所以用点补药吊着几口仙气吧,毕竟人人都不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