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明时评:又现“花式”拼假,公众休假焦虑该如何疏解

 茂林之家 2019-03-16

有媒体梳理发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假期合并、增设新假成代表委员建议的热点方向。

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各种假期腾挪大法堪称“花式”。比如,有代表建议,每个月前三周每周休息一天,最后一周休息五天,每月凑出一个小长假;有代表建议,将现行的双休制改为一周公休1天,次周公休3天的“1+3”循环休假模式,如此全年可凑出26个小长假;还有的代表建议,春节假期延长10天到正月十五,有的委员则建议,应尽早恢复“五一”长假。

国人到底需要怎样的节假日制度?首先有必要理清楚,公众的休假焦虑和饥渴感所来何处。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满足,让休闲成为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约60天赠长到115天,从总体数字来看居世界中等水平,与美国等相差不大,甚至有人称国人“一年三分之一都在放假”。

但由于休假结构的不甚合理,导致国人的休闲体验并不特别令人满意。永远拥堵的黄金周,即是一例。集中休假模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看起来很美”的带薪休假仍然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法定长假由此成为公众休假的刚性出口。在舆论场的争锋中,“恢复五一长假”的建议聚集起较大声量,而“拼小长假”等遭多种解读,很难说背后没有休假权被悬空、蚕食的担忧。

集中休假拥堵,带薪休假奢侈,这就是当下不少人的休假现状。无论是提高公众休假的幸福感,还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假日经济,都需要尽早改变现有的休假格局。呼吁带薪休假成每年“黄金周”后最强音,“花式”拼假法屡被热议,传递出的都是这样一种情绪和讯号。

实现国民休假选择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实现错峰出行,终归还是要回到带薪休假的路子上。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就已正式实施,面对职工这一法定权利普遍落实不理想的问题,有关部门还是要加紧制订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劳动监察等部门也应加大监督和追责力度,以更为刚性的约束,让每个职工的带薪休假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有论者提议,可将错峰休假与一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在合适时上升为地方层面的条例与法规,并辅以可操作性的细则,最大程度实现错峰休假,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按照《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规划,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是时候拿出更多的硬举措来支撑“基本落实”了。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