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二战之后再无德意志?

 米由由r 2019-03-16

如果非要这么说,换成“二战之后再无普鲁士”比较妥当。

因为,二战后,德国彻底失去了军国主义的源头——东普鲁士。(浅色部分为二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

实际上,德意志的精神内涵并不单纯是打仗或者好战,也有很多正面的东西,比如勇敢,团结,组织纪律性强,坚韧,细致,精益求精等等。

德国形成统一民族国家的时间很晚,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才建立。之前的几个世纪,德意志民族一直处四分五裂的状态,各个邦国在德意志的大圈子里,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所以,当今德国境内的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比如,巴伐利亚,汉萨同盟诸城邦,汉诺威,萨克森等等,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所以,普鲁士不能全权代表德国,普鲁士的精神风格更不能等同于德意志精神。

只不过,普鲁士作为第二帝国的龙兴之地,和第三帝国诸多知名将领的老家,被放大和神话了,搞的后人一提德意志,想到的就是普鲁士。

咱们再看普鲁士对德意志的影响。

“一支军队建立了一个国家”总结的就是普鲁士的建国历史。条顿骑士的后代战斗力自然强悍。普鲁士王国威廉一世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辅佐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成功统一了德意志诸邦国。尤其是最后的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呼啦啦的攻进了巴黎,逼得法国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大典竟然办在了人家法国的凡尔赛宫,传承了普鲁士的霸气,与所谓的“第一帝国”画风明显不同。

然而,第二帝国有点用力过猛,一战后期国内发生起义,帝国崩溃,新政府宣布投降。此时,协约国已经意识到了普鲁士的危险,于是在《凡尔赛条约》中开始肢解战败的德国,尤其是刚刚复国的波兰,折腾的特别欢实。结果是,在战胜国们的力挺下,波兰强行割了德国一条狭长的领土—但泽走廊和但泽自由港,这使得德国被一分为两半,中间没有任何的相连之地。危险的普鲁士被一分为二。普鲁士被定性为“万恶之源”,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片热土上的“特产”——容克贵族。

unker 德语Junker的音译,起源于16世纪。普鲁士的容克又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型。

其中,作战容克是容克们里的主角,与其他容克一起构成了战争的策源地和执行者。作战容克家族世代带兵打仗,攻城略地,对战争异乎寻常的“热爱”早已深深根植于家族血液之中,打仗似乎成了他们的本能。

比如,19世纪初,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冯·克劳塞维茨(“冯”—von,德意志贵族标志,类似于from,后边一般是家族封地),就是普鲁士作战容克贵族出身。他被俸为军事圣典的专著《战争论》实际是他死后,其夫人玛丽·克劳塞维茨整理成书的。克劳塞维茨夫人也出身于作战容克贵族,看惯了打打杀杀,家里的男人都有在战场上激情冲锋陷阵的经历。

还有下面这位。德军“闪电战”的启蒙者——提出“总体战”的著名军事家,一战德军将领,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年~1937年),出生在东普鲁士波森(现波兰波兹南,二战后东普鲁士被割给了波兰)的一个没落的容克贵族家庭。到了纳粹的第三帝国时期,为希特勒开疆拓土的德国国防军将领中,也有很多是传统容克贵族出身,其中以东普鲁士尤甚。

纵观整个东普鲁士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东普鲁士以盛产好战分子,崇尚武力和霸权闻名世界,是个危险而敏感的地方。

这直接导致,德国二战后彻底失去了盛产“冯”的东普鲁士。

早在1943年,美英苏三巨头第一次在德黑兰聚首时,三个老头就已经达成共识:战后,德国可以被允许存在,但作为德国一部分的普鲁士,一定要在地图上被抹去。

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正式决定把德国东部边界领土部分割让给了波兰,同时把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发源地,东普鲁士首都——格尼斯堡((德语:KöConigsberg)割让给苏联。现在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远离俄本土)——加里宁格勒州,朝西方部署着极具威慑性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它也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举办城市。

自此,东普鲁士被波兰和苏联瓜分,奥德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1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在战后都割给了波兰,把德国的固有领土作为对波兰被苏联占走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被割让地区的德国700多万原住民被没收财产,一路辱骂着驱逐回了德国的新边界内。这里面就包括诸多”冯“系列的容克贵族家族。

德国电影《百万大逃亡》就是说的这段历史,1945年初,东普鲁士的容克女眷不断收到自己男性家族成员战死沙场的噩耗的同时,红军已经逼近。这些“冯”们只能跟着平民一起加入向南的逃难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一路走到了慕尼黑。之后被告知,自己的百年故土,庄园,田产都成了波兰领土、波兰公产.....容克贵族最终消亡。

真实际情况跟这差不多,战后,德国领土从53万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5万平方公里。被割让地区的德国原住民被没收田地、房屋、财产,像轰牲口一样被驱逐回了德国的新边界内。

之后,就是苏联最擅长的“民族大换血”活动。波兰也跟着做了一通,效果很好。现在的东普鲁士已经难觅德意志风情了。

以苏联接受的哥尼斯堡为例,先改成斯拉夫名字——加里宁格勒。再把原住民~德意志人轰干净,并同时迁入了大量苏联人,俄罗斯族早已经成为这里的主体民族,俄国人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主人。加之大部分德式建筑在二战中被摧毁,后来全都是苏式建筑,居民接受的是苏式教育,说的是俄语,用的是卢布,管理阶层都是俄罗斯族人…恨不得把空气都改造成成俄罗斯的味道......

战后,没了东普鲁士和“容克贵族”的普鲁士已不复之前“雄风”。因此,确切的说,“二战之后再无普鲁士”比较妥当。

不过,这段割地的历史,大部分德国人都已经看开了,反倒是在遥远的中国,总有一些德粉为这些领土损失痛心疾首。

实际上,民族发源地或者兴起之地,现今也不一定就在自己的国家领土范围内。比如,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诸城之母基辅,就在今天的乌克兰境内,而两国的感情已经“破裂”的无法修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