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綠色音頻聆聽音乐 打开耳朵,享受音乐时光,晚上好,我是主播欣然。 中国音乐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 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其中有古筝、古琴、笛子、箫、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 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今晚,欣然就将带您一起欣赏几首经典的琴乐类的古典音乐。 ▼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逝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相传为伯牙所作。 《高山》和《流水》原为一曲,最早源于春秋时期伯牙、钟子期知音结友谊的故事。 后至唐代被分为两支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一曲如泻玉涌珠,似狂草泼墨。 淙淙的山泉,潺潺的溪水,滔滔的江河,汇成滚滚洪流,一泻千里。 《流水》是古琴曲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曲子,在内涵上传达了流水之意,技法上充分体现了古琴的表现力。 整首曲子一气呵成,以滚拂的技法拟水声,充分运用了散音和泛音的结合,兼有长距离的按音,将流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首曲子以开头的泛音为起点,恰似高山之上的流水,只是涓涓细流。 随着整首曲子的逐渐展开,水流之势逐渐形成,无数条溪流在山涧中汇聚成为巨大的水流。 流水与山石相撞,流势稍一受阻变改变了原来的流径,但立即又汇入整条河流。 水声隆隆,随着水势越来越大,河流逐渐又趋于平稳,整首曲子也由高潮转入了平稳。 最后曲子以泛音结尾,应和开头的泛音的拟水声。 整首曲子大气磅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水”哲学。 ▼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 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 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 “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现在流传的多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 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 《雉朝飞》是写一个七十岁的牧人,早晨在田野中看见雉鸡成双而飞。 感叹自己已是暮年,尚未有妻。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贫苦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 这在很古的时候是一首琴歌,在清代谱本中已经有了器乐曲的《雉朝飞》。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两个不同的故事。 一个故事是说:卫女殉情而死,她的褓母在墓前哀伤地奏起她生前抚弄的琴,忽见两只雉鸟双双飞去。(杨雄《琴清英》) 另一个故事说: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 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队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 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到: “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晋崔豹:《古今注》) 现存琴谱沿用了后一个解题。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乐府古题要解》)可见它是渊远流长的古曲。 清代琴家称赞说:“极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韵幽致,含恨无限。” ▼ 《幽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古琴曲,他表现了古人对兰花高洁不俗品格的赞美。 通过描写空谷幽兰素雅静谧的意境以表达抑郁伤感的情绪。 据说幽兰古琴曲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 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 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 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候的赏识。 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 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悠扬清脆的古琴声,加之筝、琵琶、排箫、二胡等乐器交融。 飘扬了无尽意韵,拨动着人的心弦。 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委婉细腻地表现出幽兰的特质。 此曲低而不沉,柔而不弱,旋律幽远而静美,让人沉醉回味绵长。 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很难想像低婉的琴声,柔柔的旋律是这样的优美。 ▼ 古典音乐讲求知音,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古人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只有有心者用心去作曲,聆听者用心去聆听,才可造就经典; 然而自古世间琴师难觅知音人,故常有曲高和寡之悲情。 古典音乐不同今时追求这许多,故凡有曲成必是为知音人所作; 也正应了那句: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好了,今晚的节目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聆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