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8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3-16
   现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第六段,也就是教材的第41页,这一段给它做个提要,是以天人合一论养生,从天人合一的这个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
   上一段不是主要在讲阴阳,从阴阳角度调节养生的,这一段是以天人合一论养生问题,我先读一遍。

《阴阳应象大论》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在于上,并于上则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在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脾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一段主要是讲的养生问题,它的讨论的方法,是以天人合一这个角度,换句话说,把人也作为一个小天地来看待,人和天地是相应的,这么一种思路。

“天不足西北”- “天”就是阳,西北方比较寒冷,寒冷属于阴,所以西北方阳不足,相对而言它阴过盛。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天”说的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西北方是寒
冷,西北方是阳气不足。

“故西北阴也”- 所以说西北方即属阴,因为它阳气不足嘛。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右耳目在上,本来属于阳,但是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右侧它本身就属于阴。
   在上的耳目应该属于阳,但是右侧又属于阴,所以右侧耳目就不如左侧强,或者
说右耳目不如左侧的明。
   相对而言,在上的耳目,如果是左侧的,在上为阳,左侧为阳,所以左侧的耳目
应当明。
   耳目在上为阳,但是右侧又属阴,所以说右耳目相对来说,就不如左侧聪明。这也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了,西北方属阴,而右边也
属阴,属阴的阳气不足,所以右耳目阳气不足,所以不如左侧聪明。

   另外相反地,
“地不满东南”- 当然这个“地”就是所的阴,东南方阴气不足,你也可以理解为东
南方地势低下,所以它就不足,但是实际上地还是指的阴。
  
“故东南阳也”- 阴不足相对来说,阳气即偏盛,所以说东南方阳也。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对于人身整体而言,耳目在上属于阳,手足相对来说就在下,在下的就属于阴。
   如果右手足也是在下,右边也属阴,那应当右手足强,所以它说左手足就不如右
侧强。
   也就是说,手足在下,左侧为阳,那等于说是阴中之阳,它阴不足,所以应当
属于阴的,但是它阴不足,所以左手足就不强,而右手足强。
   就是从阴阳多少、阴阳盛衰这个角度来想的,也有人分析说是和人的大脑左半球
,右半球联系起来了,联系是可以的,但是《内经》时候,它并没有联系这个,它只是把天地阴阳和人体的阴阳,这样一种联系,用自然界的阴阳盛衰,解释人体的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
   当然这个不能绝对看待,那确实也有人就是左撇子,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有那
种人。相对来说还是右侧手足强的人多。

“帝曰:何以然?”- 为什会这样呢?

“岐伯曰:”- 岐伯进一步解释刚才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左手足不如右强,右耳目不如左明。

“东方阳也”- 这个“东方”就是指的东方和南方,“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东方也属于阳,但南方火热之气盛,所以南方也属于阳。

“阳者其精在于上,并于上则明而下虚”- 从人体来说,清阳出上窍,所以阳者其精在于上,则上面就聪明,下边就不足。

“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所以就使人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上属于阳,左边也属于阳,所以使人耳目聪明。手足在下属阴,所以手足就不便

   相反的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在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 西方属于阴,阴者其精并于
下,阳在上阴在下,右侧为阴,所以并于下,则上盛下虚,阴气有余而阳气不足。

“故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下面盛了,所以耳目不聪明,下面盛,上面阳气不足,所以耳目不聪明,但是因为精气在下,所以在下之手足,右侧的手足就有力,手足便。

   但是话说回来,
“故俱感于邪”- 上下都感受邪气的话,那在病态上那怎么样呢?

“其在上则右甚”- 因为上部阳气不足,右侧阳气不足,所以右甚

“在下则左甚”- 因为在下属阴,在下左边就不足,阴气不足,所以感邪后在下则左甚。

“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所以说自然界天地阴阳,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然有一方虚,有一方实。
   在上部的那就是左侧充足,右侧偏虚。
   在下部的就是右侧充足,左侧偏虚。
   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那么邪气侵入的话,就往往容易侵入虚的那一侧。

   看下面一个自然段。
“故天有精,地有形”- 这个“精”是讲的气,天有气。这个“形”是指的质,形质
,就阳气阴形。
   天有精是讲天有气,地有形是讲地之质,形质。

“天有八纪”- “八纪”是指的八个主要的节气,也就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还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自然界一年365天中的主要的八个节气。
   天有八纪,用这八个节气来划分时段,来划分一年的气候的变化。

“地有五里”- “五里”是指的五方之地理,也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地域。
   就是说天为阳,可以分为八纪,从八个阶段来划分它。
   地有五里,地为阴,可以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个区域。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天为阳,地为阴,天有八纪,地有五里,这样的话,才有阴阳各种各样的变化,才能为万物之父母,才能产生各式各样的万事万物。
   这是说天有精,地有形,阴阳即使是上为阳,下为阴,但是阴阳又互有不同,有的
时候阴多,有的时候阳多,多当中也还不完全一样,少当中它也不是完全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才产生万事万物。
   天地阴阳变化很多的,所以才能够产生不同的事物,这是很自然的,有的事物阳
偏盛,有的事物阴偏盛,也可能有的事物是阴阳都偏盛,有的阴阳都偏衰,偏盛也有盛多盛少之区别,偏衰也有衰多衰少之差异,因此可以产生万事万物。
   在《内经》学术观点里边,有的时候命名事物说这个东西叫什么,很重要的方面
就是从它包含的阴阳多少盛衰来命名的,因此这个事物的名称是非常多的,但是命名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那就是看它所包含的阴阳的多少。
   大家熟悉的咱们中医里面,十二经脉里面有三阴三阳,还有再分成手足,等等,
这就是根据阴阳多少来划分的。
   正是由于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况,天地阴阳相交合,才能
产生各式各样的事物,万事万物,所以说能为万物之父母。

   下面有讲,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这个开头就讲了“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

“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纲纪”- 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神明为之纲纪,这个还是指的阴阳为之纲纪。
   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开头所讲的,“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夲始,神明之府也”。所以神明之纲纪同样是讲的神明之府,和开头讲那段话意思是相同的,这里同样是讲的阴阳的变化。

“故能以生长收藏”- 天地阴阳不断的这样的变化,天有八纪,地有五里,自然界才可以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生化过程。

“终而复始”- 每一年,每一年都有生长收藏,有时候按五季说,按五行来说就是生长化收藏,终而复始,不停地在变化,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上是这样。

   那人体养生上应该如何呢?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是古代的哲学观点,自然界是这样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有神明为之纲纪,能有生长收藏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人也应该效仿天地,才能够有利于健康。
   也就是说养生很重要的一条道理,就是要取法于四时,取法于自然和自然界的阴
阳变化,要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这个规律,人体才能健康,所以他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贤人”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上配天以养头”- 清阳为天,头为清阳,清阳出上窍,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
上配天以养头来养阳气,使得阳气充实,这样的话头脑才能清醒。
   若是有浊阴之气填在空窍,那不就昏迷不醒了,或者头脑昏沉了吗,头脑必须有
清阳之气充养着,才能精明。
  不是有话说吗,中医理论当中叫“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都上升于头,头脑才精明
,所以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养阳气,是阳气充沛,是头脑清醒。

“下象地以养足”- 取法于地来养浊阴,使下边的阴津充沛,来养下焦。这个“足”其实也就是下焦的意思,下为阴,足为阴,阴精充足下焦才充实。
   “下象地以养足”地为阴,要静,要稳重,要敦厚。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五脏怎么样调养呢?
   养五脏要象人事之间那样,和为贵,人事之间要和,五脏之间也要和。
* 如果五脏之间不和争起来,那就是病态。
* 如果人事之间,社会不和,争起来,那就是战争,秩序的混乱。
   因此和是一种调和,是一种正常、良好的现象。
   怎么样养五脏呢?
​   就要象人事之间的关系那样让它调和,想办法让它调和,不要
让它分裂,不要让它抗争。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嗌”也就是咽的意思。
   肺吸纳自然界的清气,清气从肺吸进来,从鼻而入,通于肺。
   这个“地气”就是讲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从咽喉而入于胃。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 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季,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一段,谈到过的问题。
“雷气”就是火之气,通于心,心为火脏。

“谷气通于脾”- 这个“谷”可不是水谷之谷,这个谷是山谷之气,山谷,两山之间这块盆地,这块平原,山下那都叫做谷,这块地方能够存储很多东西,能够化生万物。
​  
脾土、脾胃也是存储很多东西,能够化生精微来滋养全身,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谷气通于脾”,脾脏和那个气相通应,能够受纳万物的,受纳很多东西的,受纳存储,然后化生精微。
   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谷”一定要理解为山谷,而不要理解为水谷。因为有
很多同志,念了《中医基础》之后,就是脾胃水谷精微化生的地方,一看到这个谷就认为是水谷了。
   咱们那个《内经》原文,都写的是繁体字,如果是水谷的谷,应该是写成这个穀
字,现在这个谷字是山谷的谷。

“雨气通于肾”- 雨是水之气,肾是水脏,所以说“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 手、足阴阳六经,合起来十二经,就好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那样流动着气血。

“脾胃为海”- 胃为水谷之海,这个海就是讲的是水谷之海,存储水谷的。

“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上七窍下二窍,是水气之所注,九窍为水注之气,也就是九窍为水气之注,水气所贯注的地方,这个“水气”就是讲的津液、精气。
   九窍虽然暴露在外,但是它是五脏所产生的精气所贯注的,这篇文章前面讲到了
说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等等,那都是窍,那都是五脏之气所贯注之处,所以叫“九窍为水注之气”。
   咱们教材上引了張介宾的注,他说九窍为水注之气,就是九窍是水气之注,水气
就是精气,五脏化生的精微之气,津液,所以九窍是应该有津液的。而且張介宾注上还说了,他说耳似乎是干的没有津液,他说也有,也故耳垢就是津液干燥所化成的,只不过不是太明显。
   换句话说,九窍的功能,九窍滋润不滋润,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体健康的状态,反
映了五脏的功能状态,而不单纯是一个窍的问题,不是局部的问题。

   再有他又拿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比喻人体,
“以天地为之阴阳”- 说天地的阴阳变化是怎么样呢?

“阳之汗”- 人体的汗,这个阳之汗是由于人体的阳气鼓动,而产生的汗。换句话说,人出汗是需要有阳气的鼓。
   《素问.阴阳别论》上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加于阴”就是作用于阴,阳
气作用于阴而鼓动了津液外出,这就是汗,正常现象是这么出汗的,但是病理上那有各式各样的,但是总也离不开阳加于阴,这个基本过程。
   由于体内阳气旺盛所出的汗,跑跑步,动则生阳也要出汗,阳气鼓动了,津液出
来了。
 
“以天地之雨名之”-  这阳之汗就比喻为天地之雨,就好像自然界下的雨一样。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人体的气,人体的阳气,就好像自然界的疾风一样,运动的很快,在不停地运动当中,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这句话将来在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就会用上了,就是在讲自然界的六气引起
人体生理功能改变而出现疾病状态的时候,他说,“因于风,因于暑,因于寒,因于湿等等”,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句话叫“因于气”。
   这个《生气通天论》上有,说,因于寒,出现发热什么等等症状,没汗。因于暑
又出现暑病,因于湿又出现什么病,最后下面出个“因于气”,那么有的注家根据前后文例上说,前面说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这怎么就“因于气”了呢?说这个“气”就是风。
​   为什说是风呢?
​   说阳之气,一天地之疾风名之,所以说“气”也就是风
,有的注家就根据这句话来注解那个“因于气”,所以在这里我先提一下。
   就是人体的阳气就好像自然界的疾风一样。换句话说,把人体的阳气可以说成是
自然界的风,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嘛,叫做风嘛。

“暴气象雷”- 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相通的,人是一个小天地,说天地有山川,人也有山川,川是经脉,山谷就是脾,自然界有雷,雷就是暴气,象雷,人体发怒之气,叫雷霆之怒,中国的传统上习惯用语就这么说下来的。
  暴气象雷,就是人体的暴怒之气象雷

“逆气象阳”- 这是指的火热之气上亢,阳气是向上的,阳气是热的,这个“逆气”是指火热之气,人体的火热之气上逆。
   换句话说,这是亢于上的火热。
   火热之气它容易上亢,是指的什么呢?
​   火本身是上亢的,火性炎上,但是这不是
联系到情志的改变吗,暴气是指的暴怒之气,象雷。情志的改变,郁久都可以化热,所谓五郁化火,五郁或者说五志之郁,情绪,喜、怒、悲、忧、恐都可以郁而化火,所以后世有“五志化火”之说。

   这不是把人体的怎么样养头,象天一样,上配天,
​要象天一样来养头,
象地一样来养足,
中徬人事来养五脏,
然后又讲,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天是自然界清气从鼻而吸入于肺,地气通咽,是讲水谷精微之气,通过咽而到达于肠胃,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
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下面治病,诊断疾病,
“故治不法天之纪”- 这个“治”包括诊断,包括治疗都在内了。
“不法天之纪”- 如果不按照天地这个自然规律,去诊断疾病,去治疗疾病,也就是
因时制宜的问题。

“不用地之理”- 不根据自然界的环境的改变,东西南北中五方之里的变化。

“则灾害至矣”- 也就是离开时间、离开地点,再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那没有不出错的,不但不能治好病,反而引起灾害。
   这不是吗,人的生命和自然界是相通的,人的生命就和自然界天地阴阳是一样
的规律,他是这么看待问题的,天人合一的,因此诊断疾病的话,就应该根据时间的不同,季节的不同,根据五方地域的区别,来诊断来治疗,这才是正确的,否则必然出现不好的结果,所以说“灾害至矣”。

   最后一段,“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我认为是应该背下来。
   理论重要不重要呢?重要。
   好记不好记呢?好记,没什么不好记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   这里最容易出
错的就是“谷气通于脾”的谷气问题,我之所以这么说,几次考研究生、考博士,让他把这个话给我解释解释,“谷气通于脾”多半都解释成水谷之气了,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地方,那前后文义不通,水谷精微怎么跟雷联系成了,怎么跟雨联系成了,怎么跟山川大海联系成了,对不对,所以这一段的理论是很重要的,尽管它比较好记

   你说直接的联系到看病上去了,我说这个不直接,但是这个理论那它却是很重要
,不是直接的,但是间接的作用很重要,树立起这样一个思想,认识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一段就是讲了这样一个主要的内容。(从天人合一的这个角度来讨论养生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