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夸夸群Vs.怼怼群,一场释放情绪的匿名表演

 心本心123 2019-03-16
壹笔·作文 汇编

最近,“夸夸群”火了,不少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高校更是建群的“重灾区”。在群里,不管你说什么,都会收到其他群成员的夸奖。“没有规则,各种夸,直接夸,随意夸”。例如,有人提出“学习了一下午,求夸”,便会有群友夸赞称,“能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而认真学习,说明您是一个自制力很高的好孩子”。更夸张的是,甚至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夸人服务”,购买服务后,便会被拉进一个群里,群里人会从长相、性格等各个方面夸赞购买服务的人。

/素材聚焦/

▽“忍俊不禁”的夸夸群

所谓“夸夸群”,顾名思义,不干别的,就是夸,狠命地夸,不夸到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决不罢休。“内心有底气,会有更好的等着你!夸!”“看似慌中带急,实则稳中带皮。夸!”“敢用自己照片做头像的都好看!夸!”……

看了一下“求夸”以及“夸夸”的内容,有一种忍俊不禁的笑感。比如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一个大三学生,曾经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求夸,得到的夸赞让她意想不到:“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很多夸赞都很有创意。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的,不论是什么奇葩的求夸理由,夸夸群的群友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角度来夸赞。

▽压力之下的“求夸”

不可否认,夸夸群的“求夸”之意,其实也一定程度说明了“鼓励教育”的现状。比如,复旦校园内兴起的夸夸群,就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提到求夸,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更多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事,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鼓励教育。而到了大学阶段,鼓励教育就很少有人讲了。

求夸来自于压力,不管是中学期间,还是进入大学,成长路上都会存在很多压力。生活学习的不如意,一个不期而遇的意外,都证明了“压力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出现了网上网下两个世界,互联网更是扩大了娱乐新的连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排解压力,就存在有效的疏解渠道。有社会学家表示,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年青一代想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其他情绪。” 这种观点,并非无稽之谈,很值得重视。

/素材思考/

成天想被夸,是不是长不大?

心理学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很多时候是增强自信心的关键。表扬与夸赞让人们做事的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动力,也能很有效的减轻对失败的心理负担。但夸夸群里夸奖实则是不符合夸奖心理学的逻辑的。

一般来说,被夸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你有没有值得夸奖之处?另一方面他想不想就此夸奖你?而在“夸夸群”里,第一个方面不再是必要条件,只要群内成员愿意,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夸奖。

我们对夸奖的需求其实是从小就有的,努力表现期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在我们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候,其他人的肯定、夸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但已经成长的我们,为什么还会沉浸在这种虚假的夸奖之中?是非对错,我们并非没有自己的判断,但我们缺乏面对的勇气,渴望寻求一个借口,而夸夸群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夸与被夸双方都心知肚明这种夸奖何其的虚伪、没有凭据,但是你信了或者说你接受,那么它才能起到作用。

夸奖固然重要,但我们千万不能沉溺于夸奖,养成只能接受夸奖、听好话的习惯。育儿专家们都强调,“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夸孩子必须夸到点子上”,况且,我们还是孩子吗?在如今的社交环境下,太多的东西会约束我们情感的表达,主动大方地向别人表示赞赏似乎越来越难做到,网络上存在的个别杠精和喷子也让很多人心存余悸。希望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没有原则的夸夸群可以少一点,多一点鼓励群,认清现实群之类的,努力去拥抱真实的生活!(红辣椒评论)

/素材导写/

◎角度一:求夸赞的刚需

其实,疏解个人情绪的需求可谓无所不在。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到处充斥着压力。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线上线下“朋友圈”,但很多的委屈,根本找不到“倾听者”,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压力人人都有,鼓励人人需要,谁不想身在一个充满温情存在激励的现实空间?而“夸夸群”以一种极致的形式,对接着这样的现实需要。

因此,“夸夸群”固然有网络无厘头的特点,但“夸夸群”外确实有夸张的现实世界。有专家表示,年轻人在遇到压力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这固然重要,但也应该看到压力的存在以及疏解压力的需求。其实, 不只孩子需要鼓励,大学生和走上岗位的人也有需要,“夸夸群”外存在求夸赞的刚需。(光明网)

◎角度二:新事物的交替

“夸夸群”的出现,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互联网世界的丧文化。和“夸夸群”里极尽夸张的表达方式一样,丧文化也有自己的符号和密码:表达个体悲观的戏谑语言、文字或图画。对于刻意传播群体负面情绪的“丧”,的确需要警惕。但不难发现,不管是以“夸”人为己任,还是整日把“丧”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年轻人并非如自己所说的那样,真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流行表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夸夸群”不过是信息时代消费主义的象征。所谓年轻人缺少激励以致求夸,或者缺少动力以致颓废,很多时候不过是外界的想象。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享受过程,仅此而已。

对于“夸夸群”既不必批评,也不必推崇,不妨冷静旁观,抑或尽情参与。就算“夸夸群”很快消逝了,也大可不必怅然若失,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一波又一波新兴事物会向我们袭来。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什么“意义”,也不在乎这些虚无的概念。它们,就是“碎片化”本身。

/素材链接/

流行一时的“怼怼群”

由“夸夸群”不禁想到了此前曾经流行的“怼怼群”。去年,网络上突然出现了“花式对骂”,在这些群,一言不合就开骂。在舆论关注下,这些“怼怼群”也引起了微信平台的注意,最终烟消云散,成为了过去时。

无论是去年的“怼怼群”还是现在的“夸夸群”,很难说其存在就一定有什么宏旨大义。求夸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求人夸赞;而那些夸赞的人,也未必就是真的想要夸赞人。网络的出现放大了“无厘头”,很多人其实是奔着一种娱乐的态度加入这些群。简单地讲,就是“闹着玩”的,当真的并不多。有大学生讲,当自己看书看累了,或者复习不下去的时候,会利用间隙时间去夸夸群里翻翻信息。很多求夸与夸赞,让人脑洞大开,心情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