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中的治牙疼方,很灵!

 中医馆163 2019-03-17

《史记》中治龋齿(虫牙)的秘方,试过极灵验一天牙痛,正不知怎么治疗的时候。突然想起《史记》里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治龋齿的方法,现摘录如下:仓公奉文帝诏陈诉所治病例时说: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炙其左太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食而不嗽。于是,我就用苦参三四片,煎一碗水,用来嗽口。一含下去,若苦而渐甘,慢慢牙就没有这么痛了,于是信心大增,多含一会再吐,就这样一日嗽五六碗,但不可因为觉得苦,马上用清水嗽口冲走药水。如此过两三天,就不再觉得有丁点的牙痛了。到现在半年了,都没有复发过。见如此神效,堂妹牙痛,也买苦参煎汤给她嗽,几天就好了,没复发过。这两天父亲牙痛,也如法泡治,第二天就不痛了。真是神效,特此公告天下,希望所有人都会这个简易神效的方子,去除您亲人朋友的痛苦。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不要命”,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牙痛的痛苦与难忍,为了让牙痛患者消除(或减轻)痛苦,最近我在一本“千家妙方”上看到几篇关于治疗牙痛的妙方,请患者对症抄方,不妨试一试。

牙痛

中医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补肾益阴

处方:生地24~30克 熟地24~30克 元参15克 骨碎补9克 二花15克 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无论何种牙痛,只要所痛之牙局部红肿不甚,无明显炎症现象者,投用此方。屡屡收效。一般2~4剂可完全治愈。

根尖炎

中医辨证:风热之邪,内袭脾胃,肺胃蕴热,熏蒸龈齿。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处方:生地黄12克 生石膏15克 生甘草15克 骨碎补10克 刺蒺藜10克 川黄柏10克 北防风10克 白菊花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年老体弱偏虚者去生石膏,加入熟地黄12克,枸杞子12克;伴牙龈肿痛或牙周脓肿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白芷10克,升麻5克;寒火者杂加细辛1克,荆芥10克;便结者加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若牙痛剧烈偏热者加用川黄柏片含于患处,偏阴虚者可用熟地黄片含于患处。

此方除治疗根尖炎外,对于牙周脓肿,牙龈炎也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急性期病人,疗效更为理想。

一患者临床表现:牙痛加剧,跳痛不安,伴口苦,口干,纳差,便结。磨牙扣痛明显,牙周红肿。其方中再加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白芷10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升麻5克。另嘱其患牙处含川黄柏片,每次1片,2小时更换新片。服药2剂牙痛减,肿消,服完3剂,病除。

牙髓炎及根尖周围炎

中医辨证:风热之邪侵袭 。

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处方:防风3克 羌活3克 细辛3克 荜拔3克 冰片6克 雄黄3克将前四味药共研为细粉,再加入研细的冰片、雄黄,混合,备用。用时取药粉少许撒置齿洞或病牙之牙龈上。

牙髓炎

中医辨证:风火上攻。

治法:清火止痛

处方:生地20克 元参20克 生石膏15克 升麻2克 细辛10克 槐花10克 丹皮9克 地骨皮10克 黄芩 10克 川穹6克白芷 6克 荆芥9克 防风3克 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龈肿甚者加公英20克,板蓝根10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兼肾虚者加熟地15克,萸肉10克,杞果9克,补骨脂10克。

[size=+3]

[size=+3]

[size=+3]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

--------------------------------------------------------------------------------

舌诊、脉诊的脏腑部位分属,早已为临床诊断广泛应用,牙齿同脏腑的联系,《内经》上明确指出的有胃、大肠二经,如“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根据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牙齿亦为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亦应是人体成比例的缩小,因此,它不仅同胃、大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亦同人体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如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别络“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经“循牙车”,手阳明、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又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故《杂病源流犀烛》曰:“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说明肾与齿关系密切。《内经》不仅肯定了齿与肾气、精髓、手足阳明经脉等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的联系,而且观察到了胃火牙痛、肾虚齿松齿脱等齿与脏腑在病理上的联系。温病学家叶天士更丰富发展了这一诊断方法,其《外感温热篇》第31条章虚谷按曰:牙齿“上半截润,胃津养之,下半截燥,由肾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燔灼……”。可见一颗牙齿,亦能粗略地反映出人体各脏腑的信息。

齿痛按脏腑部位分属进行论治,当首推《奇方类编》中的牙痛方,煅石膏八钱,荆芥一钱,防风一钱,丹皮一钱,生地黄二钱,青皮六分,生地黄五分;如上正四门牙痛,加黄连(炒)八钱,麦冬二钱;如下正四门牙痛,加知母一钱,黄柏(炒)一钱; 如上两边牙痛,加白芷八分,川芎一钱二分;如下两边牙痛,加白术八分,白芍一钱二分;上左边牙痛,加羌活一钱,龙胆草一钱二分;下左边牙痛,加柴胡一钱,黑山栀仁一钱;上右边牙痛,加熟大黄一钱,枳壳(炒)一钱;下右边牙痛,加黄芩(炒)一钱,桔梗一钱。服3剂而愈。本方虽未明确指出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但从其区分牙齿部位用药看,当为齿诊脏腑部位分属的雏形,为了确定其脏腑部位分属, ,对其用药从其归经上剖析如下。

1.上正四门牙痛,黄连入心、肝、胃、大肠经,麦冬入肺、心、胃经。2.下正四门牙痛,知母入肺、胃、肾经,黄柏入肾、膀胱、大肠经。3.上两边牙痛,白芷入肺、胃经,川芎入肝、胆、心包经。4.下两边牙痛,白术入脾、胃经,白芍入肝、脾经。5.上左边牙痛,羌活入膀胱、肾经,龙胆草入肝、胆、胃经。6.下左边牙痛,柴胡入心包、肝、三焦、胆经,栀子入心、肺、胃、三焦经。7.上右边牙痛,大黄入脾、胃、肝、大肠、心经,枳壳入脾、胃、大肠经。8.下右边牙痛,黄芩入肺、胆、胃、大肠经,桔梗入肺经。同其他诊法如舌诊、脉诊一样,中医的整体观念在齿诊中亦应能得到充分体现,考虑到其上、下牙齿的对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把全部牙齿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通过其相应的上、下牙齿的用药比较便不难确定其牙齿所属脏腑,其用药比较如下所述。

比较1、2条。由于第二条黄柏、知母同入肾经,下正四门牙属肾无疑,虽然第一条黄连、麦冬同入心、胃经,但参照舌诊的脏腑部位分属及脉诊的“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便可排除胃经而确定上正四门牙属心。

比较3、4条。由于第四条白术、白芍同入脾经,下两边牙齿属脾无疑,虽然第三条白芷、川芎无共同归经,但考虑到上、下互为表里的关系,我们确定其上两边牙齿属胃,证据:白芷有祛风止痛之功,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白芷用于治疗足阳明胃经齿痛与推论吻合,而且与上面提及的“足阳明,入上齿中”亦不谋而合。

比较5、6条。第5条羌活、龙胆草无共同归经,虽然第6条柴胡、栀子同入三焦经,若确定下左边牙齿属三焦,与第五条不符,因第五条羌活、龙胆草不入心包经,因此,第5、6两条用药必定以其中一味为主。总的看来,柴胡、龙胆草皆入肝胆经,上左边牙齿、下左边牙齿当分属肝、胆,由于脏为阴、腑为阳;下为阴、上为阳,我们确定上左边牙齿属胆、下左边牙齿属肝。这个推论可以通过排除其他部位牙齿所属的脏腑得到确定,而且同第八条结合看,下左边牙齿属肝,下右边牙齿属肺,与《内经》的“左肝右肺”说亦相吻合。

比较7、8条。第八条黄芩、桔梗同入肺经,下右边牙齿属肺无疑,虽然第七条大黄、枳壳同入脾、胃、大肠经,但由于上下互为表里,因此排除脾、胃而确定上右边牙齿属大肠。

以上分析的结论和舌诊的舌尖属心肺、舌中间属脾胃、舌根属肾的脏腑部位分属基本一致,但是分属这些脏腑的牙齿具体是哪几颗尚不确切,方中的左边、右边以门牙为参照确定无疑,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现代解剖学对齿诊的脏腑定位予以明确。现代解剖学将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各部位牙齿所属脏腑不同,参照前方的部位区分,相应地确定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为:上切牙属心,下切牙属肾;上尖牙及前磨牙属胃,下尖牙及前磨牙属脾;上左磨牙属胆,下左磨牙属肝;上右磨牙属大肠,下右磨牙属肺。明确了齿诊的脏腑部位分属,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齿诊丰富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齿痛时不必从舌诊、脉诊间接确定从何脏腑论治,从牙齿本身就可直接确定是何脏腑的病变。其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寸口、舌体、牙齿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因此,如果脏腑病变有齿诊之症状时,同舌诊、脉诊合参,则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更为明确地确定对何脏腑进行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