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闻名函谷关,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老家许昌 文‖丽鹿 早春,随家人到洛阳新安县游玩,看过了黛眉山水演绎的汤黛之恋、千年一吻,看过了龙潭大峡谷的神奇险峻,看过了铁门镇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故居和千唐志斋,当地朋友推荐说,一定要再去看看函谷关。 我一听纳闷了,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函谷关不是在三门峡灵宝境内吗?1999年我和先生去过,怎么新安也有函谷关,莫非这景区也有山寨盗版?” 朋友解释说:“既非山寨,更不是盗版,是如假包换的函谷关。灵宝的函谷关是秦关,我们这里的函谷关是汉关。汉关不为人熟知,情有可原,因为多年来没有很好地保护发掘和宣传,但作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的汉函谷关,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听他这么一说,我为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孤陋寡闻汗颜,也勾起了我一睹其风采的浓厚兴趣。 于是,中午在县城品尝过特色小吃“烫面角”后,我们前往城东不远的东关村,一探函谷关的风采。 路上,博学的朋友给我们做起了导游讲解,原来函谷关在历史上有三个,即秦关、汉关、魏关。 函的本意是匣、盒子。函谷关,因紧靠黄河天堑,关在山谷中,深险如函,故而得名,它是洛阳长安二京之间重要的军事要塞,雄扼崤函孔道,堪称中州锁钥、通衢咽喉。 秦关在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此地古称“桃林塞”,传说夸父逐日时就渴死在这里,手中的拐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所以灵宝在古代又称“桃林县”。 这里紧挨黄河,夸父为何渴死在此?有学者推测,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的可能是上古时期,因干旱导致黄河断流的史事,夸父大约是一个部落首领,他率领追随者自东向西,追逐的并非是太阳,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我深以为然。 秦关早已湮没在世事变迁的岁月长河之中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灵宝函谷关景区,距离原址有几公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复修的。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二十公里处,距秦关五公里。 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迅速转运兵马粮草筑起关楼,它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兵火,仅存的遗址,在解放后也被修建的三门峡水库淹没。 今天我们要去看的汉关,距秦关向东150公里,它的设立,伴随着一个颇有争议的故事,史称“杨仆徙关”。 杨仆,西汉名将,洛阳市宜阳县南湾村(今新安县境内)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2年,杨仆被封为楼船将军,率领水军,平定南越国,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将梁侯。 历来“关中侯”是比较正统有地位的,杨仆成了唯一的一个“关外侯”,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把秦函谷关向东移150公里,即移到今新安汉函谷关位置。这样,他也就能成为“关中侯”了。 将一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关隘东移150公里,既有助于扩大京畿地域,又能加强关中平衡地方的能力。汉武帝欣然接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移函谷关”。 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杨仆徙关”有历史演义成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汉武帝“因时而变”的“扩关”策略。 秦汉之前,战车是军队最为重要的作战工具。由于崤函古道曲折狭窄,而自东向西的战车又必须经过函谷古道才能西行,哪一方占据了函谷关,就占据了获胜的主动。秦穆公时期的崤之战,秦军在崤函古道遭遇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秦函谷关是保卫长安的东大门。 但到了汉武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展开,中国古代的兵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骑兵和步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兵种,完全可以从其它更加狭窄的川道,甚至函谷关周围的山岭中通过,秦函谷关便丧失了以关拒敌的屏障作用。 说着说着,我们就来到了汉函谷关遗址处。 这里四面环山,南有青龙山,北为凤凰山,西名奎楼山,东为八陡山,涧河、皂涧河似两条银链,绕山锁关蜿蜒奔流,关楼上镌刻一幅对联形容得当: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古往今来,这里不知被多少文人凭吊咏赞,也不知经历过多少刀光剑影、汉车胡马。 时至今日,汉函谷关早已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昔日的崤函古道也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如今只剩得断壁残垣,空余鸡鸣望气二台,黄土两堆,地表建筑则仅剩关楼、阙台、烽燧。 关楼上有晚清学者康有为题写的关额,鸡鸣台,因战国时孟尝君故事而得名,望气台则是与留下五千字《道德经》的老子有关。 沿着古道路上的车壕车辙印痕走着,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抚摸着山体上的石刻字迹,感觉函谷关也像一个历史的匣子,叠放着多少岁月的过往,深藏着多少辉煌或悲惨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的印痕步履,车辚辚马萧萧地东来西往,丝绸之路上的繁盛萧条,又承载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这次出游,全家老少分乘两辆车自驾出行。我们这一辈中年人,还在函谷关现代化设施的展厅中,观看资料影片,沉浸在历史风云变幻和未来的宏图画卷中时,几个年少的子辈,却匆匆一览,即告别古关,先行出发,飞驰在返回洛城的路上。 恋恋离开汉函谷关,一路上苍山如画,夕阳似血。雄关漫道,迈步重越,万千感慨,唯有诗词文字,可以聊抒心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