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MBA、博士平井孝志所写。工作中经常碰壁,与他人沟通不畅,生活里总不能称心如意……想解决这些问题,深度思考就能帮助我们找出逻辑清晰的结构,完美高效地给出答案。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关于阻碍深度思考的7个思维定式。 ① 『因果倒置』 “好累啊,休息一下吧。” “A 产品销量不佳,一定要想办法卖掉。” 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推导十分自然,但这类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做深究,反而以现象作为原因去解答,想得到正确答案非常难。 虽然都知道累了需要休息。但有没有分析过它是对未来迷茫的心累?过度思考的神累?还是因为身体出问题的病理性疲惫?只有搞清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更具针对性的休息方式。 可以说,一切下意识对问题的回答都值得怀疑。 ② 『简单思考』 如果说第一个思维定式是方向问题,即没有解决好因果的关系。那第二个思维定式就有一定的懒惰色彩。 比如,“长胖了?减少食物的摄入加上多做运动,就够了。”像这种对问题的简单解答,即便想好好努力却没有具体的行动指南,最终只能沦为三分钟热度。 比起“少食多运动”这种模糊的概念,不如在门口放置电子称让自己的体重“可视化”,在墙上贴上肥胖引发的疾病警示自己以及学习掌握走多少路才能减去多少食物的热量。这样具体的答案才是有益思考。 ③ 『惯性分类』 “这个衣服好,因为它是品牌货。” “他爱较真,因为他是理科生。” “那个公司总是招不到人才,毕竟是个小公司。” 这种通过粗略分类来寻求解释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让人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大品牌的衣服就一定很好吗?如果它只是高仿或者贴牌货呢?理科生中也有很多非常豁达的人。所有的大公司不都是由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吗? 所以,归类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建立在了大众认知或者感官认识上,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 按范围进行分类,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解答。 ④ 『浅薄的关键词』 “啊,那个我知道,不就是大数据嘛,区块链我也知道。” 在聊天中,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只满足于知道这个词,却不会深究这个词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哪怕只是稍微深入一点。 思考止于关键词。不深入思考问题,反而把关键词当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沾沾自喜,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有了已经明白的错觉,从而停止思考。这就是关键词占领意识高地后,导致我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思维定式。 比起关键词本身,真正有意义的是为了解关键词而进行探索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以及思考的过程。 ⑤ 『轻信接受』 “我觉得客户对A产品失去新鲜感了,所以卖得不好。”职员小李说。 “不对,是因为竞争对手的A产品抢了我们的市场份额。”部门经理说。 “喔,这样啊。”小李不由自主地附和道。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懒于思考,更多倚赖他人的想法,尤其是面对领导或长辈。本来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对别人的话轻易接受,否定自己。 在上述例子中,“客户对产品没有新鲜感”和“别人抢了市场份额”这二者可以说是对问题的平行解答,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 ⑥ 『初步假设』 上世纪60年代,宝洁公司的“全温度适宜”洗衣粉在日本发售,它的卖点是在“全温度”下都可以去除污渍。但这在当时的日本人来看,非常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广告的初步假设是在美国。由于水质原因,美国人用冷水很难洗掉污渍,多用热水洗衣服。但有的洗涤剂在热水下会失去活性。 可是,在日本,人们都用冷水洗衣服。由于执着美国成功模式的初步假设,宝洁公司的那个产品一败涂地。 在变化面前,“假设”不堪一击,可一旦你执着于这个思维定式,就会阻断思维进化的道路。 ⑦ 『框架思维』 商业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框架是SWOT模型。即对于任何问题,只要把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列出来,再进行分析即可。但由于习惯浅层思考,当人们把关于这四点的信息全部列出来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一道思考题就这么变成了填空题。 类似的框架还有很多,比如金字塔、MECE分析法、5W1H思考法等。人们以为只要按照这些框架填入信息就能得到正确答案,但其实填信息真的只是思考的第一步。 比如,对于SWOT而言,真正的思考是要理解某种现象的因果,进而思考未来怎样调整才能产生新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一下,想培养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因为它们对深度思考、揪出问题本质有着极强的干扰。能不能摆脱它们的束缚,决定了你的思考能力可以练到第几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剽悍晨读关注您的深度思考。 参考书目:《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日] 平井孝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