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杨贵妃“拥抱”过,因为有他,唐朝在安史之乱中才没有寿终

 历史解密坊 2019-03-17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丧心病狂地造反,爆发的“安史之乱”让李唐天下的荣光一落千丈。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力挽狂澜,让摇摇欲坠的唐朝摆脱了覆灭的险境。他并非出谋划策的帷幕谋士,也不是征战沙场的将军,他是谁呢?他在这场“安史之乱”中,究竟发挥了哪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大凡功臣良将不平凡的人物,年少时必有过人之处,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幼年更是不简单,他是连唐玄宗和杨玉环都赞叹有加,并称呼他为神童,此人就是刘晏。
刘晏自幼聪明伶俐,从小便饱读诗书,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诵,闻名乡里了。公元723年,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封禅泰山,刘晏听说后,便写了一篇《颂》进呈给皇帝,唐玄宗观后大喜过望,忙对其进行召见,却发现这篇《颂》的作者只是一个娃娃,心生怀疑下,他当即又亲自出题对其测试,结果刘晏很快又当场写了一篇,这也让唐玄宗对其交口称赞。

为了表彰这位神童,唐玄宗下令,封刘晏为秘书省太子正字,并留在宫中听任调遣。刘晏长期身居宫中,经常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召见,这对夫妇见刘晏长得唇红齿白,心里喜欢。母爱泛滥的杨贵妃,还把刘晏认为“义子”,经常将其拥在怀中,并让宫廷宦官陪着刘晏玩耍。可以说,刘晏是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中长大的,对于刘晏来说,报答皇恩一直充斥着他的人生,这也给他的后半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刘晏精明强干,朝廷很快便将其提拔,在宦海浮沉中,他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职务,凡是刘晏治理过的州城府县,当地百姓都对其政绩有着很高的评价,并为其立碑作传。

不过,刘晏的“好日子”很快便到头了,因为唐帝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安史之乱。在唐玄宗与杨贵妃面前乖巧的安禄山,突然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意图谋位篡逆,这让一直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皇帝猝不及防,只能狼狈逃亡川蜀。
在此危难之际,安禄山派手下大将前来拉拢刘晏,可刘晏当即拒绝,并将其驱逐出自己的府邸。此时叛军的力量已经极为强大,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而负责剿贼的勤王军队,却粮草不济,甚至有时还会纵容士兵侵扰百姓惹起民怨,致使不少民众都加入了叛军的行列,间接的助长了叛军的气焰。、

刘晏临危受命,管理朝廷漕运,官盐,冶铁等事务,他明确指出了朝廷官吏征收税赋的弊政,并采用征收必需品税的政策,将这项收入作为国库填充,使得百姓们头上的税被大部分转移到乡绅富豪身上,让百姓有了喘息之机,有利于恢复生产。
他又主张开通漕运,将征收上来的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往各地勤王军中,有了粮食战士们就能吃饱饭,打起仗来自然也是连胜连捷,很快就将叛军铲平。在刘晏带领漕运队伍给皇帝送粮时,皇帝亲自拉着刘晏的双手,两眼含泪的对他说:“你真是朕的萧何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晏在经济问题上是天才无疑,可是在政治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在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时,一个致命对手出现了,此人正是杨炎,时任吏部侍郎,二人关系紧张势如水火。

杨炎早就看刘晏不顺眼,当年自己的上司元载被扳倒,其中就有刘晏的计谋,正是这件事让杨炎被一贬再贬。为了将刘晏除掉,杨炎诬陷刘晏曾密谋过“废太子”,而此时的皇帝正是当年差点被废掉的太子唐德宗。唐德宗听后大怒,出于复仇的心理,刘晏被贬官降职,发配到忠州做刺史。

可即使是这样,杨炎还是不罢休,他的目的是让刘晏永远消失。为此,杨炎开始给刘晏罗织罪名,并列举了刘晏谋反的诸多证据,唐德宗实在忍无可忍,最终下旨将刘晏处死,此时刘晏才六十五岁。
可怜刘晏一世英明,为大唐的崛起呕心沥血,最终还是死在了小人之手。在历代王朝中都曾经上演过如此悲剧,究其原因,并不是君主昏庸小人当道,而是古代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