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课堂】曲的衬字与定格

 国艺学堂 2021-01-11

诗词课堂

ou yang

2018.02.09

句字不拘可以增损,一调数格,是曲的一个特点。如尚仲贤《王魁负桂英》中有“殿阶前空立着正直牌”,“前”和“着”是衬字;关汉卿《一枝花套·不伏老》“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响”字前的部分都是衬字。

所谓衬字,即曲牌所规定格式字数之外另加的字,一般加在句首和句中,使诗句更加口语化,意思更加明了。曲用衬字比较多,故用衬字也被称作衬字法,是曲与词、诗的主要区别之一。衬字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句更为自由,不会受到格律的束缚。一些曲谱上曲的正文旁边,有一些小字,即为衬字。衬字很杂,即便相同曲调,字多少也不一。

衬字不可用于句末(虽偶有例外),尤不可用作韵脚。但有一种语法上的衬字,没有什么意义,按曲谱可以用在句尾。如《叨叨令》中的“也么哥”。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枉将他”“告哥哥”都是衬字,“也么哥”相当现代汉语里的“咿呀嗨”,也是衬字。

衬字都是不甚要紧的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的时候快速而有节奏地一气带过。在句首的,可用实词(如名词、动词等),也可用虚词(如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在句中的,以虚字常见,例如“将、把、又、了、也、着、般、不”等,但不排除用实字。

衬字不拘平仄,不限多少。一句之中,三四、六七字为多见,也有一二十字的。还有的衬字多于正文,甚至成一个句子。一般情况是,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散曲衬字少,杂剧衬字多。写作散曲欲加衬字,要注意按照句读、句法行文,做到不害文理。

算曲的正文字数多少,要把衬字除去。曲文是不包括衬字在内的。这又涉及到一调数格问题。曲谱之所以不注明曲调的字数,是因为曲有衬字,允许衬字字数的增减,甚至可以增减句子。因此,在曲谱上可见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的说法,有的甚至十几格,相当于词的同调异体。但是曲按乐谱配词,必会受到乐谱的限制。

因此曲的句数和字数,大体应有定格,并非没有规律,否则就分不出曲字和衬字了。但这样的定格,是后人根据元代作品情况将典型的作品作为标准而定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扫码关注我们

                                              --国艺副刊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念红  静宜 

本期讲师:讴阳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