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 设色 31×112cm 1941年4月 南京博物院藏 题识: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之。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复一峰,是在东邻向者,峙峭峰西,连西向之丹崖,下据绝涧。画丹崖,临涧上,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天师坐其上,合所坐石及荫,宜涧中桃傍生石间。画天师,痩形而神气远,据涧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倒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问,而赵昇神爽精诣,俯盼桃树。又别作王、赵趋,一人隐西壁倾岩,余见衣裾;一人全见,室中使轻妙冷然。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不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中段东面,丹砂绝萼及废,当使嵃山戋高骊,孤松植其上,对天师所临壁以成涧。涧可甚相近,相近者,欲令双壁之内,凄怆澄清,神明之居,必有与立焉。可于次峰头作一紫石亭立,以象左阙之夹高骊绝萼,西通云台,以表道路。左阙峰以岩为根,根下空绝,并诸石重势,与岩相承,以合临东涧。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水复东出,下涧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云台西北二面,可冈一围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孤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涧。后一段赤岓,当使释弁如裂电,对云台西凤所临壁以成涧,涧下有清流。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饮水,后为降势而绝。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右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余所考定者也。唐乾符顷,张爱宾撰《历代名画记》称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口口论画山水树石,仅得溯源于隋之杨契丹、展子虔,千载以还,已成定论。余维恺之此记,寄想高远,经营周详,乃据拙获写为此图,其间丹青点缀固不逮恺之胸中之旨于万一,而丘壑位置或大体近是,盖千五百余岁不章之队(坠)绪发而成象,口口殆第一次,工拙原非所计也。民国辛巳暮春,新喻傅抱石并识。 钤印:傅(朱文)、印痴(朱文)、抱石斋(朱文) 
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是记述其画作设计构思、情节、景致、构图等的一篇画论,由于流传久远,文字脱错,艰涩难懂,自唐代已不能句读。1933年12月,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出版《自顾恺之至荆浩支那山水画史》,被誉为“划时代的著述”。当时,傅抱石正留学日本帝国美术大学,撰写《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对伊势的解释提出了不同见解。 1940年2月,他又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对《画云台山记》考订、句读,纠正了若干脱错的字句,大致恢复本来面目,并镌刻“虎头此记自小生始得其解”章以志纪念。1941年春天,傅抱石为了证明《画云台山记》是阐述山水画云台山图的情节、构图、处理设计,特意经营《画云台山记》设计图,并创作《画云台山图》设色卷。 此图属傅抱石创新变革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传统画山川、溪泉、树木、屋宇、人物等,设色淡雅但不失精致,颇具古意。1941年9月27日,郭沫若为《云台山图》卷题七绝四首赞誉,沈尹默也有长跋。《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后,沈尹默、汪旭初详加究论,均有重要之订正或指示,傅抱石又于1942年2月重新创作《画云台山图》水墨卷,并沈尹默、郭沫若等题跋裱成一卷,以志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