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无一处不(有)阴阳,无一处不(有)虚实(之分)。 身体每个部位都有阴阳面,阴面虚、阳面实。 盘架子,处处分虚实。手、腕、肘、臂、肩、腰、胯、腿、脚都要分虚实。从全身看,左、右两边一虚一实,左、右两腿一虚一实。从局部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有虚、实。要虚实变化不定,变得很快。 虚实要分明,不能双重。 实中寓虚,虚中寓实。虚实在于腰。 两脚不能双重。分别有虚有实,轻重分明。二者可以“三七开”、“四六开”、“四点五与五点五开”。功夫越高,两脚轻重差别越小。无论虚脚、实脚,都能随时自由移动。 [动静相宜] 动静相宜。 动中求静,静犹动。 要练外动、内气静。 不要“只有动,没有静”。久动则燥,久静则委。 [呼吸自然] 任何情况下,呼吸总要自然。 呼吸与动作:起吸,落呼,运(动)呼、着(停)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强行呼吸与动作配合。一个动作可以一呼一吸,也可以几次呼吸,但动作向外开展时,要落在呼上。 姿势收回到尽头时呼气。这样才能松静下来,气沉丹田。起点------运行------终点------变换之间,呼吸任自由,几次都可以。 被击发时要呼气,这样可以避免内气受伤。 初学者切勿追求呼吸与动作配合,或动作等呼吸,或呼吸等动作,非常不自然,出现憋气与动作忽快忽慢现象。 吸短呼长。 不能憋气,憋气时,呼出一口气。 要用腹呼吸,平时养成习惯。 吐纳勿露形。 呼气如蚕吐丝。 [开合任自由] 开与合是太极拳中一个主要问题。开合任自由,练拳与长江流水,滔滔不绝。这是太极拳的基础功,无此,不能把拳练好的。 开合问题包括内气的开合、外形的开合及二者的关系。 1,内气的开合 (1)内气开:意气放松,从中心向四周舒散,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周、气遍全身。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向四周扩散。 开不是平面开、直线开,而是松沉直竖,从中向上、下、左、右立体的开,从球心向球皮开,是圆球的扩大。 开。放松,从中心舒散。中心即自己的柱子。头顶悬,松腰膝,垂尾闾。意气从胸口到肩、肘、腕、手舒散。不能追,不是伸手。开,不是开手臂,而是手臂不动,开内气。必须全身都放松、自然。这样意气才能舒散出去。 开是散,不是聚,不是涨、撑,而是内气舒散,外形不动也能开。 开,不是向外输送劲儿,不是把劲儿输送到手心、脚心,而是向四周围舒散意气,形成气球,气遍全身。 开,要开得合适,不能过,不能散出了圈。散出了圈、过了,就要“伤”。 不能“开中开”。 (2)内气合:是收回、复原的意思,心气一放松,什么都没有了,就合了。 合,不是聚,不能缩、憋、懈,而是气松下来,恢复自然状态。 合,不是合到什么地方,如合到中心、腰、胯、脚心等等,而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没有了。 合,心气一放松,一松劲儿,一舒服,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就合了。 胸际满着(意气),则合不了。 (3)开与合的关系:有开就必须有合,这是自然的。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开合任自由。 开合任自由,开合不是固定的。想开即开,想合即合,随时可以开合。 开合忽隐忽现,不能长时间开着或合着。有开有合,一开随即合。 杨澄甫说,开要开得很舒服,合也要合得很舒服。 开要开得很舒服、自然、合适,合也要合得很舒服、自然、合适。 2,外形姿势的开合及其与内气开合的关系 在打拳过程中,每个姿势都有开和合。外形姿势的开合是依靠内气的供给而开合的。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姿势的开合,只是抡胳膊、踢腿、移动身体,不是打太极拳。内气依靠外形姿势的开合来表达,才能舒服和通畅。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者,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二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意使它们互相结合起来, 无论姿势大意气小,还是姿势小意气大,都可以。 开合不与呼吸配合,开合任自由,不管呼吸,否则就不协调,呼吸不畅,身体僵滞。 每个姿势都有开、合,有的有二、三个开合。 欲动先合,如起势,要先合再动,否则气散了。 开合都要气沉丹田。 开合,出手走圆圈。 动作连绵不断,内先动带动外动。内气先开,姿势再开。开到合适时,内气先合。姿势转换时内气合。 一开俱开,一合俱合。上下相随,一处动,处处动,眼神也动。 起开,落合。开,各关节都要松开。合,恢复自然自在的状态,不是合到某一点。合,要圆,不要瘪。 肩胛骨总是开着的,合时也开着肩。 肘的开合配合内气开合,内气开,肘开,内气合,肘合。 练养生架子,安神、意气内含,能开多少就开多少。不要勉强不要过。 练技击架子,合的时候,意气从身外收回到中心,这样会松静下来,心气放松,气沉丹田。然后从中心放松出去,离手一尺以上。 不能“开中开”。出手后,要用意气把手收到“中”后,合了再出。不能没有收到“中”,半路出手。不能开出去没有合,在半路又开。否则伤内气。 “开中开”,在技击时可以偶尔使用,即在双方相抵住时,我开了再开、再开,胜过对方。但这样伤内气,要慎用。 [动作走螺旋] 太极拳的动作走螺旋。妙手一着一太极。阴阳鱼的鱼头、鱼尾旋转变换。 身形、手势都旋转。全身都是圈:横圈、竖圈、斜圈。 横圈、竖圈、斜圈,不能只看作平面,要看成球面、立体的。 螺旋旋转是意在转。劲儿出去,总是旋转的。 旋转劲儿有缠丝劲儿、麻花劲儿、抽丝劲儿。 劲儿前进如来福线,转着前钻。 动作时时有旋转之意。 动作处处有滚、搓、折、磨之意。 盘架子旋转进行,身转,手臂转,都是意带动转。 动臂用肩松转,动腿用胯、膝松转。 技击时,要旋转对方。 [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 每个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起点、运行、终点、变换。 1,起点 (1)要对正方向。方向有四正四隅。每个姿势有自己的方向。对正方向和不对正方向,效果大不一样。对正方向才能松沉直竖、中正安舒。揉手时则“这一面都是我的”。 (2)要换合适的腰。每个姿势都有其合适的腰。换成合适的腰再运行,不能别扭着腰走。 (3)意气从中心向四周舒散,达于四周,形成空、虚、散、圆的大气球,前后左右都圆了,手脚都有了气感,再瞄姿势。手不是伸出去的,而是由里向外松散出去的,内气催外形,节节贯穿。 2,运行 (1)平送腰胯,要走膝,不能猫腰。钟锤由二点到四点(前后脚之间分成四等份,共五个点)即尾椎虚垂线在二点、四点之间移动。不能到一点、五点,以保持身体平衡。 (2)平送腰胯。身体保持正直,如船上的桅杆,垂直前进。 3,终点 终点是到了正姿势“亮相”。这只是在一刹那间,神、意、气稍一集中,立即松开,什么都没有了。正姿势是一松,而不是一紧。 4,变换 (1)变换是向下一个姿势过渡。先把意气收回,换腰,再进行下一个姿势的起点。 (2)变换要在快到终点时就开始了,即姿势还在前进中,到了将完未完时,意气就开始变换,先把意念收回,换腰,再到下一个姿势的起点。这样才能保持姿势和姿势的顺利衔接、顺畅,不间断的进行。 起点要松一下,终点要松一下,变换要松一下。起点要舒服,运行要舒服,终点要舒服,变换要舒服。 要特别注意变换时的中正安舒。变换时容易紧。功夫在变换。 变换要灵活,起点、运行、终点都要留有余地,在变换时把这个余地松出去。 变换灵活即腰的变换要灵活。 [功夫须从架子出] 编者按:“功夫须从架子出”。这是传统的经典话语,是前人练功经验的总结,是练拳者的座右铭。 太极拳功夫属内家拳功夫。在内外关系上,强调内是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太极拳的内是指神、意、气,简称内气、元气、意气。内劲儿即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内功是神、意、气运作的功夫、太极劲儿运作的功夫。杨澄甫强调,推手要用太极劲儿胜人。 汪老师提出,太极内功有基础功和技击功两个部分。强调基础功的重要性。基础功通过松、散、通、空,涵养内气、强健体魄,有利养生;得太极劲儿,为练技击功打基础。技击功是以自己的神、意、气掌控、技击对方的神、意、气。前提条件是自身要有强大的内气,能输出并渗入对方体内。没有深厚的基础功,是难以练出高超的技击功夫的。 修炼太极功夫有种种方式方法,一般分为动功 、静功两大类。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只静或动都不相宜。只静,不练招术,不能称其为拳术。只动,不能涵养、还有可能伤内气,不能练出内家功夫。盘架子,动静结合、身心兼修,既涵养内气又习练招术,它是炼太极拳功夫的主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太极拳功夫须从练拳架子出,是有条件的。必须严格按照练拳的规范、要求练。“主要是炼神、意、气”,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缺少神、意、气运行,单纯的外部肢体活动,是练不出太极拳内家功夫的。 功夫必须从练架子中求得,“功夫须从架子出”。 杨澄甫要求徒弟每天要盘八趟架子,每趟要走一个小时左右 。 |
|
来自: 贞8a3zttgxzpa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