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涉及到许多方面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9-03-17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涉及到许多方面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涉及到许多方面,一、解表攻下

太阳表证误下,外不解而邪陷于里,化热成实,或表未解而兼阳明腑实,或少阳半表与阳明里实同病。对里有实积而外有表邪之证,如仅用表散,则邪热愈炽而里实更甚。只治其里,则表邪易陷而病邪乖张。若太阳兼阳明里实:如病偏于表,则当调和营卫,兼通阳明,以桂枝加大黄汤;如病偏于里,则行气泄满为主,兼以解表散寒,以厚朴七物汤。若少阳与阳明合病,当和解与通下并行,以大柴胡汤;如误用性温丸药攻下,证不解而微利,当和解少阳,兼泻热祛实,以柴胡加芒硝汤。

二、泻热攻下

1,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糟粕相结。对此肠胃燥实之证,如仅以清热,不攻燥实,则火热会复燃;如配合攻下,则有釜底抽薪之功,燥实一去,邪热遁清。故有热者寒之,盛者夺之的方法。三承气汤苦寒攻下,宜阳明腑实之证。以大承气汤攻下最猛,宜痞满燥实俱备之证;小承气次之,宜痞满里实为主证,而燥热较轻之证;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宜腑实初起,结而未甚,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之证。又阳明热实,食已即吐,以大黄甘草汤导肠中壅闭之大便。

2,阳明热郁不解,与湿相结。胃移湿热于胆,阻滞气化,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对此阳明腑实兼肝胆湿热蕴蒸之证,利胆有助通腑,通腑亦可利胆。若湿热两盛,胃肠有积滞者,当清利肝胆湿热,攻下阳明热结,以茵陈蒿汤;如热邪偏盛者,清泄里实为主,以栀子大黄汤;如热盛里实者,通腑泄热为主,以大黄硝石汤。

三、理气攻下

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气滞重于积滞之证。如仅通其里,则滞气难消;徒理其气,则积滞阻碍气的运行。厚朴三物汤可行气而攻下。

四、润肠攻下

1,阳明燥热有余,太阴阴津不足,胃强脾弱,为津亏而有热结之证。若纯以滋润,热耗津液作用不大;若只攻下,只能越来越实,则更耗津液。麻子仁丸,以养液润燥,泄热通幽。

2,阳明病本自汗出,又经发汗,又有小便自利,肠中津液亏耗过甚,大便则失之濡润,燥涩不通。对此津液枯乏之大便结硬,若只徒以攻下,则更伤津液。如在病人自欲大便而不能自解的时候,硬屎已至直肠,可用蜜煎导方润窍滋燥;如津伤有热而便秘者,用猪胆汁灌肠清热润燥,利窍通便。

五,逐瘀攻下

1,伤寒在表之邪热循经入于下焦,与血相结于少腹部位而为蓄血证;或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壅于肠中;或产后干血着脐下,积而成癥,甚而蕴热。此热与血结之证,相对热邪与阳明燥屎结于气分不同。如只清其热,则寒凉遏血而瘀更甚;单祛其瘀,热不得泄,煎熬血液而瘀难尽消。若太阳蓄血证,热重于瘀者,通下热邪,活血化瘀,以桃核承气汤;瘀重于热者,逐瘀泻热,以抵当汤;瘀热皆轻者,峻药缓攻,以抵当丸、大黄牡丹汤,泻热逐瘀攻下,用于肠痈脓未成者。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用于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以及经水不利等。

2,少腹为膀胱血室共居之地。当其血瘀水蓄,水血互结于血室之证,单治以祛瘀,则因蓄水不去而压抑脉道,使血行迟滞,终致瘀血难消;徒以逐水,则因瘀血障碍使津液敷布及排泄受阻,致蓄水随消随生,使水瘀互阻而加重。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攻下。

3,由于饮食不节、忧思郁结、酒色过度等原因,导致经络营卫气伤,瘀血内结。对此瘀血内结而又正气不足之证,纯以破血攻下,则正不支;专以扶正,则瘀结更甚。大黄虫丸,攻逐瘀血,缓中补虚。

六,逐饮攻下

饮停胸胁,蓄积不散,或邪热与心下水相搏,热邪与水饮结聚。饮为有形之水,水气蓄积,不是用温化或利水可去,非用攻逐则不能胜任。蓄饮停胸胁,用十枣汤攻逐水饮。若饮热搏结而为热实结胸,偏上者制宜缓,以大陷胸丸逐水破积,峻药缓攻;如偏中下而急者,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积。痰饮水走肠间,宜分消水饮,导邪下行,用己椒苈黄丸。支饮兼胃家实,宜疏导肠胃,荡涤实饮,以厚朴大黄汤。痰浊壅肺,宜宣壅导滞,利窍涤痰,用皂荚丸。

七,温阳攻下

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无力传导,或寒滞食积,阻于肠道,升降气机痞塞,而为寒邪凝结成实之证。寒水痰饮凝结,非热药不足以驱其寒水,非峻药不足以破其结滞。苦寒攻下之大黄与温阳药同用,则其苦寒之性去而行滞破积之功存。大黄附子汤,温通破结;三物白散,温化水饮,攻逐寒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