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的「表证」,这是歪曲! 阳性病的几条「六经名+中风」皆指「阳邪」。而且有三条是合病、并病。 太阳篇中三条题首「太阳中风」,第12条指太阳中风证,第38条是太阳阳明合病,第152条是太阳太阴合病。 阳明篇中两条题首「阳明中风」,第189条是太阳阳明合病,第231条是少阳阳明并病。 少阳篇中第264条题首「少阳中风」,是少阳病。 阴性病有三条,274、290、327,古人认为「风」属「阳」,这三条的「风」不过指阴病出现阳证,是病向好发展而已,借用了「中风」罢了,「风」反而不是「邪」,是「阳复」。 2、桂枝去芍药汤 【组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歌曰:桂枝去芍腹中虚,外有表证并未止。去芍因无腹满痛,重在辛温把邪驱。 伤寒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注】:太阳病用了错误的下法,在15条我们已经学过,如果有气上冲情况,这表明人体还有一股试图将气血津液向上、向外输送战斗的迹象,这还是表证,可以停止错治,用桂枝汤来解决问题。这一条也是错误下法治疗后有气上冲,不过更厉害,气上冲以至胸满。误下必伤中气,成上实下虚,还产生脉促。下虚不宜用芍药,故桂枝汤去芍药。桂枝治气冲,但芍药有制约桂枝的作用,这条气上冲更厉害,去掉制约桂枝的芍药,这是去芍药另一个理由。 脉促,王叔和谓「数中一止」,胡老不赞成。胡老认为,气冲胸满,故寸脉必浮。误下虚其里,故关以下沉。不可能是脉数,芍药偏凉,如脉数是有热,正当用芍药凉之敛之,因此去芍药不是因脉数,是因腹中虚故去之,即不是因「数中一止」。有老师讲课时认为脉促是结脉代脉,也同胡老意见相左。 这条后面一句是入少阴了,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将放到少阴去学,暂且不顾。 3、桂枝加桂汤 【组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歌曰:桂枝加桂治上冲,用量不同治不同。汗出上虚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记清。 伤寒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注】:这条在《金匮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中也有论述,但是在条文前面却比《伤寒论》里多了「发汗后」三个字。所以,有一种可能是,伤寒论里的这条原本也有这三个字,后人给丢掉了,只是人们都清楚,也就没再补上。伤寒论里的发汗指的就是用麻黄汤。这条说的是太阳表证用麻黄汤后并没有完全解。正确的做法是继用桂枝汤,但医生却用了烧针,是逆治。另一种可能,如果题首没有「发汗后」三个字,理解太阳伤寒证本该用麻黄汤发汗,却用了烧针。烧针为古代针法之一,以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用这种方法让病人出大汗,大汗亡阳,病人会津液很虚,并且受惊恐,欲发奔豚,是气从小腹急剧上冲,比15条、21条的气上冲更加剧烈。 病人津液既虚,血不足以养心,又有惊吓,神经自动有应激反应,所以会有这种神经官能症。奔豚,在金匮里对它定义:「奔豚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点刺的地方起了红肿包。胡老解释,「被寒」就是感染,「核起」就是肿。 与桂枝加桂(非肉桂)汤。但无下虚,故仍留芍药。桂枝可以治气上冲,加到5两。 如果遇到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喘不过气来,反复发作,即使不是条文说的用烧针,也可用桂枝加桂。这叫「有是证用是方」。 【案例】: 一个奇怪的病人,每到秋天,就一日数次觉得有气从小腹上冲到胸,喘不停。看现代医无数,均束手无策,只能敷衍曰「过敏体质」。凡不知怎么治,以「过敏」解释,实为现代医学极妙之策也。此病于中医极简单,令服桂枝加桂汤,二三剂即愈也。 4、桂枝甘草汤 【组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桂枝甘草汤方简,二味量大而力专。汗出过多心下悸,温阳降逆证能痊。 伤寒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注】:64、75两条都是太阳病用麻黄汤发汗过多表不解。若中气虚者致太阳太阴并病心下痞硬可用新加汤。若生里热太阳阳明并病者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津液大虚气上冲致心悸(仍属太阳)者可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用了大剂量桂枝治气上冲,大剂量甘草缓急迫且生津。注意药量不大则不验(后世医生往往用量太小),桂枝至少用24克以上。 该组方还用于振奋心阳,治疗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等心血管疾病。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听说某位名人突然莫名其妙发病,医院抢救无效故去,事后均发布为心肌梗死。其实当时若及时用上一剂桂枝甘草汤,可能大部分人就挽救回来了。现代医学只能用「心肌梗死」搪塞自己的无能了。 治气上冲,有桂枝去芍药、桂枝甘草、桂枝去桂,还有苓桂枣甘(以后学)、苓桂五味甘草(以后学)等,注意区别。桂枝去芍药一定有下虚,桂枝甘草比桂枝去芍药更厉害这两个都会有心悸。桂枝去桂并无下虚。苓桂枣甘是欲发奔腾。苓桂五味甘草是太阳太阴合病气上冲兼痰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