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诗人王维作渭城曲,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唐人送别每每就用这首诗来歌唱。渭城又称阳关,歌唱的时候,将词句重叠反复,所以叫做《阳关三叠》。 唐朝刘禹锡与歌者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陈陶诗:“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王维这首渭城曲,不但在当时便为人们传诵,同时并成为唐代伊州大曲中的歌词。 古琴曲的《阳关三叠》,是一首有词的伴奏谱,它的主要歌词,就是用的王维这首《渭城曲》,再加以演绎引申而成的,它可能与唐代伊州大曲又着关系。 《阳关三叠》最初见于明弘治四年前(公元1491前)龚经撰辑的《浙音释字琴谱》,为八段之曲,仅第一段歌词全用王维原诗。三段之曲,则始于明嘉靖十年(1530)黄龙山所辑的《发明琴谱》。 自此以后,明代各家入杨表正重修《重修真传琴谱》,胡文焕《文会堂琴谱》,杨抡《太古遗音》,张大命《太古正音》,张廷玉《理性元雅》,清乾隆辛卯(1771年)俞宗《桐园草堂琴谱》,都是一系相承。三段中每段起手全用王维的原诗,原诗后再用繁衍的歌词,则个有出入,曲谱也稍有异同。 原诗只有四句,原诗所配曲调也较简单,像是商调式。但是,经过加工和改编,添上开头一句和后半段的发展部分,就变成了羽调式了。新加的歌词和原词结合得很贴切,曲调也浑然一体,加强了对原作意境得表达,更充分地体现出依依送别得情意。 全曲三遍歌辞都在原诗得基础上有所增加,各段音乐也有所不同。特别是第三段,旋律在回环再现中逐渐引向全曲的高潮。最后加有一段尾声,使音乐又回到原来的商调式,显得更加情意绵绵,使人久久不能自已。 演奏《阳关三叠》时,宜缓弹低唱,才能将牵衣惜别、反复叮咛、依依不舍的一往深情表达出来。若一味重指快弹,徒取悦耳,则失却本曲的主旨。《琴学入门》原订的节拍,有些地方,还觉得不免急促了些。查阜西先生将它重加处理,放松几处,改订为很完整的一板三眼的四拍子,更觉婉恋低徊,凄清欲绝。不但适于伴歌,也宜于独奏和合奏,是有文曲中不可多得的一个曲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