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广州人 | 你看不见的粤剧江湖

 哈哈狮的信箱 2019-03-17

老行尊“丁老八”,细述亲历的往昔粤剧舞台上下的人间悲喜剧


《血海峰》,红线女、陈锦堂主演 


粤剧行业有位老行尊,名叫丁波,排行第八,人称“丁老八”。他与昔年的海珠戏院、乐善戏院,及太平戏院的老板相熟,因而戏院老板委托他做组织剧团的工作,故与昔日市内著名的粤剧老倌都相熟。

丁老八说,昔日的海珠戏院和乐善戏院,称为“院联”,他们所组织的剧团,可以互相拉箱到戏院来演出。太平戏院则独立自主,该院组织的剧团不能够“拉箱”到海珠和乐善戏院演出。而“太平”的剧团也不能“拉箱”到海珠和乐善演出。演出期满了,惟有“拉箱”到市外各乡村。

粤剧演员戏装造型留影


粤剧演员照相馆留影


当时,省内各地土匪林立,交通不便,公路还未建设起来,所以“拉箱”运输,惟一靠水路船艇。有一次,他管理的剧团要从江门回广州,租了一只木船,请了一只单行火船来拖拉戏船。这只火船负责人熟悉珠三角的河道交通情况,对“丁老八”说:“你要做好工作:1,先行把剧团的旗帜除下来,以减少贼人的多索取‘收水’;2,剧团要派一负责人来我火船上随行,并要买一两扎木柴,换好几千元的10元碎钞。如果到了经过某一处堂口时(土匪们收‘行水’的地点),我说这处堂口习惯收行水50元,你便将50元的钞票扎好在木柴之上,把它接近堂口的水面时抛落去,便会有土匪扒小艇来捡取。如果我说这个堂口大,要100元,你便扎上100元抛,船只便可以顺利通过。将剧团的旗帜除下,就是免土匪见大老倌船只而多索取‘行水’,以至掳人勒赎的事情,也随时会不幸发生。”由江门返广州一共有72个堂口,甚至返回到近广州的河道,东漖和葵蓬洲还有两个堂口,交了行水才能够泊码头上岸哩。

马师曾创造了“乞儿腔”


粤剧名角薛觉先


丁老八说,不要以为做戏很简单,如演《情僧偷到潇湘馆》的出名的何非凡,唱词全靠两个妻子——当何非凡休息时,妻子将唱词念给他听,到出台时,他便一一唱得出来,毫无错漏。又如谭兰卿,当撰曲者撰得新粤曲小调时,将唱词交给他,而出台也是一字不漏唱出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粤剧界最红的便是薛觉先及马师曾,他们演的名剧《苦凤莺怜》、《胡不归》及《贼王子》总是座无虚席。之后,马师曾去了香港,后起之秀便是“新马师曾”了,他的唱腔洪亮清趣,真是可称得上“响遏行云”,也可以称得是粤剧界第一人也,粤剧也是这个时期为全盛时代了。

粤剧界品行兼优的当称廖侠怀这位丑生之王子,在粤剧界戏班中,他洁身自好,毫无不道德之行为,素有“廖圣人”之美称。小生王白驹荣,也对烟赌毫不沾染,将历年的演出薪金积蓄起来,在黄沙如意坊等地方,购置了不少产业,可惜日敌南侵时,他的产业被日寇飞机空袭,与八和会馆一齐炸为平地,历年所得烟消云散。

直到抗战胜利后,粤剧也有复兴之形势。为了扩大阵地,在下九路扩建了一“平安戏院”,中山四路建“东乐戏院”。观众也多了。当时,新马师曾和芳艳芬陪同演出的《仕林祭塔》,在平安戏院以“双生双旦”同台演出为标榜的,是有武状元之称的靓少佳,及陈锦棠、郎筠玉、车秀英等。演出以武打为主戏剧,是以“百万军中寻妹喜”为著名。而有“健美剧团”之称的罗家权和花旦泰小梨,则在乐善戏院演出《玉山藏妲己》为著名。之后,白玉棠和谭兰卿,同在东乐戏院演出时,因为点小事情发生意见,所以演出之剧未完而散场,并且落了香港而没有再来广州演剧了。

改编自《藕断丝连》的“艺苑狂夫”之戏中戏,1948年于香港太平戏院上演,由红线女、马师曾主演


回广州后,马师曾、红线女下乡演出。


1949年前夕,因为人心惶惶,市面萧条,所以很多的艺人落香港演出。丁老八因为昔日是在剧团任“柜台”之职责(经理级),在剧团掌有实权,所以不时有人到戏院找他,可以免费看哩。丁老八说:“楼下的第一二三排对号位,是不能够售票的,预备当时官府有势力之官员,随时免费招待之用。”舞台后的戏剧人员更衣室,只是给每位演员在戏箱上面,安排一把小型电风扇,及一张小布幕以待更换戏服之用。重要的如文武生、反正印花旦等,都是按天计算工资的,所以,剧团开支很大。如夜场能够满座,只是够剧团之支销,而赚得些小盈利,也是靠日场的收入。问他:“既然薄利,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地组织工作剧团呢?”他说:“因为既然有了戏院,那么一定要自行组织剧团,不然便会空置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的。”他还讲了一段痛史:“昔日之戏院一般都要买怕广州市内的恶爷们,如我们之剧团,便要留给昔日的市公安局侦缉大队长李彦良一份红股,不论你剧团是否赚钱,还是亏了本,也要送给他一份礼金的。那时黑帮势力大,不买票,随便闯入戏院看戏,如守门人不识趣,问他要‘飞’(票)时,他们便会拿出手枪,问你要驳壳飞(子弹)或是左轮飞。”

幸喜1949年之后,环境安定,此时之名伶马师曾和红线女,薛觉先和唐雪卿,也从香港回广州,登舞台演出了。但到“文革”时期,很多著名演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如文觉非在农场时跳楼伤了脚,最不幸的便是女演员谭玉真,在英德茶场接受“劳动改造”时,本来是准备“解放”的了,但她先一晚自杀身亡。

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到罗浮山“黄草英雄连”学习


1955年粤剧同行合影。留下了谭玉真的身影。(左起)一排:谭秋明、小飞红、李燕清、陈小荣、红线女;二排:陈玲珠、黄太、李艳霜、谭玉真、苏菌;三排:林小群、周洁云、楚岫云;四排:苏怡、郎筠玉、靓少佳、红线女的母亲谭银。


读者回响:《做一名妾侍,意味着什么?》

草翠(依慈): 谁估算得到,自80年代致富超越温饱之后,东南西北中,发财来广东的地利,竟撼动婚姻大厦。无数与丈夫胼手胼足一心埋头勤恳的农妇变成“马下大婆”。丈夫穷时是农夫,得食变土豪,北妹左右拥,大婆泪洗面。农妇无力无胆识无学识去维权,被无良丈夫坑到无立足之地。善的寻死觅活,恶的发狠搏命,杀仔女剪夫命根当街打小三。其实在南番顺,清未民初很多女士梳起不嫁,嫁了也不落家。于是买个妾给夫家做妻做佣,自己当名誉妻。今时今日,男人的下半身仍碾压消费着女性,男女平权正未有实现,仍须向文明挺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