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后,他带领大唐残军苦守西域53年,最后一战,万里一孤城,三军将军尽白头

 此情可待ophr1p 2019-03-18
导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甘肃、西域唐军主力回援中原朝庭,死伤殆尽!西域成为大唐王朝的一块飞地。但守将郭昕却统领残军,孤守西域整整53年,苦盼中原军打通河西走廊。808年,郭昕领残军与土蕃最后一战,城墙皆是白发老兵!

作者:沙和尚的地盘  来源:猪悟能0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甘肃、西域唐军主力回援中原朝庭,死伤殆尽!后土蕃攻陷河西走廊,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从此与中原隔绝,西域成为大唐王朝的一块飞地。但守将郭昕却统领残军,孤守西域整整53年,苦盼中原军打通河西走廊。808年,郭昕领残军与土蕃最后一战,城墙皆是白发老兵!

安史之乱后,被隔绝在西域的孤军

  公元755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中原唐军惨遭重创,潼关失守,李唐王室慌乱出逃。逃至马嵬驿时,李亨发动兵变,诛杀杨贵妃兄妹,并于不久后登基称帝。此时的唐朝已风雨飘摇,李亨只得招回甘肃、西域诸军,共赴国难!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作为唐朝的宿敌,吐蕃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吐蕃起倾国之兵,从雪域高原上崩腾而下,狭长的甘肃走廊遭至全线攻击。公元763年,甘肃大部分地区沦陷。至此,广袤的西域被隔绝,失去和中原朝庭的联系!此时,郭子仪仍率军与吐蕃、回鹘、叛军进行鏖战。而他的侄儿郭昕,此时正在西域安西都护府为将,与中原千里隔绝!公元766年,随着三位河西节度使:来瑱、杨志烈、杨休明的相继战死,甘肃几乎全境沦陷。西域之地从此孤立无援!

  《新唐书》载: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兵力分别是2.4万与2万,经三次回调,安西与北庭均不足1万,西域总兵力共计不到2万。

将门之后,郭子仪侄子,铁血郡王郭昕

  郭昕,出生日期不详,但808年他的死,却让人永远铭记。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郭昕在唐德宗时爵封武威郡王,官拜安西大都护兼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左仆射(正宰相)。

  备注:《旧唐书》列传第七十记载:“幼明,尚父子仪之母弟也。性谨愿无过,不工武艺,喜宾客饮宴,居家御众,皆得其欢心。以子仪勋业,累历大卿监,大历八年卒,赠太子太傅。子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自关、陇陷蕃,为虏所隔,其四镇、北庭使额,李嗣业、荔非元礼皆遥领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

  唐军大将杨志烈后败被杀,郭昕就这样作为朝廷的西巡使臣被伯父派到了安西。郭昕初到安西,是作为朝廷的使臣,巡视边关,安抚将士。但是,土蕃的大举进攻,却把他永远地留在了安西。

  由于土蕃攻陷了河西走廊,郭昕有家难回!从此留守西域,浴血护国。进入20世纪,中国的考古队都在今天新疆阿克苏和库车等地,挖掘出当年郭昕铸造的“大唐建中钱”,小小钱币,却缩影了一千多年前,万千白发老兵,浴血护国的怆然身影!

苦守西域,对土蕃履战履胜

  吐蕃赞普一直梦求不战而占领北庭、安西,所以从未放弃对安西驻军的瓦解和劝降。郭昕“屡拒之”,他一直坚信,大唐的王师很快将驰援安西,届时他将一统大漠,比肩前贤。为此,郭昕一直联回抗蕃,全力周旋。

  贞元九年(793),回鹘怀信可汗阿跌骨咄禄率领本部偏师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对蕃反攻,收复北庭。《九姓回鹘可汗圣文神武碑》对此役有确切记载:“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北庭的收复,让安西暂时摆脱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此后,土蕃多次发动对安西的围攻,郭昕率将士坚守城池,外联回鹘,里应外合,多次取得对蕃战役的胜利。公元803年,吐蕃灭北庭都护府。携灭北庭余威,进攻安西都护府重镇龟兹。危急之中,郭昕联合回鹘,竟于万马齐喑之际,围歼了吐蕃军队!让大唐在西域的统治又延长了5年。

苦守西域,千辛成苦联络中原朝庭

  西域守将没有放弃,不断地派出秘使小队,联系唐朝。各路秘使涉千山过万水,尝尽人间苦难,仅存一支小队抵达长安!此时已是768年。与西域分隔5年,竟得知西域将士依旧在死守疆土,霎时间朝堂之上哭成一片!唐朝廷旋即派出秘使,可惜杳无音信!同年郭昕的父亲病逝,但千山为阻,天人永隔,郭晰在4年后才得知这个消息。

  公元772年,在苦等9年之后,西域守将终于收到了唐朝回音。让外族闻风丧胆的西域将士,此时纷纷哭成了泪人!

长安大明宫

  又过了9年,781年西域秘使最后一次抵达长安。3年后,784年唐朝使臣也最后一次抵达西域,此时安西节度使尔朱某战死,郭昕正式接任。

  又过了3年,公元787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56岁的悟空(唐代名僧,孙悟空的原型)从天竺回国,路经西域,途经疏勒镇,见到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在安西四镇宣扬佛法达两年三个月,于789年离开。

  贞元六年(790年)二月,悟空抵达京城长安,他为大唐朝带去了西域将士最后的消息。

最后一战,万里一孤城,三军将士皆白头

  公元755年,当安史之乱暴发时,西域众将面对吐蕃、回鹘等强敌环伺,主力损失殆尽,只剩不到2万老弱残军,孤守广袤的西域,他们还能守多久?对这个问题,西域守军迷茫,唐朝中央朝庭也缺乏信心。

  但大唐残军的坚强,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当公元787年北庭陷落后,安西成为大唐最后的飞地,他们仍然在坚持。他们在等待大唐援军,他们坚信,大唐援军一定会来解放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后郭晰收复了北庭。然而,郭昕艰苦卓绝的坚守和年复一年等待,等来的并不是唐朝的援军,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噩耗。

  公元801年7月,吐蕃陷麟州,刺史郭锋死。此事,《旧唐书》、《新唐书》本纪、《资治通鉴》唐本纪均有记载。郭锋,也就是《旧唐书》和曜公《墓誌铭》中记载的郭鉾,子仪公之孙,郭曜之子,郭昕之侄,贞元中以鸿胪卿调任麟州刺史,走上抗蕃前线,却遭不幸,城破死于乱军。

  公元808年,他们再也坚持不住了。

  唐宪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暴雪漫天的冬天,是大唐王朝西域戍边史上,最为悲壮的时刻:安西都护府最后的残兵,孤守在龟兹的军堡上,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慨然拔剑高呼,震天的喊杀声里,面黄肌瘦的唐兵们手持兵器,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全数壮烈殉难,无一人投降!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吐蕃攻陷龟兹,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铁血郡王郭昕殉职于任上。后世尊其为“铁血郡王”。

  至此,他们在西域坚守了5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