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察你的记忆阶段,迈过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畅销书作家宇都出雅巳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介绍过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读“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到底在哪里?

三种记忆

明明读了很多书,可就是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明明参加了很多培训,可就是无法在工作中拿出成果。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其实,这还是跟记忆有关。人的记忆分三种:知识记忆、经验记忆和方法记忆。

知识记忆是以各类技巧为代表的“知识”。它是指能够通过书本、讲座、课程传播的信息,即能够用语言表达。

经验记忆说的是与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有关的记忆它既包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也包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比如,读过一本书,你对书中知识的理解,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而它对你的影响,甚至对你精神及言行的修正,则很难被表达。

方法记忆与前两者都不同,它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比如骑自行车,当你会骑以后,你可能记得自己骑车的时间,但却无法描述各阶段的步骤。决定你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步,就是方法记忆。即便你掌握了很多方法和技能,但是不进入方法记忆这个阶段,知识对你仍然是无用的。

 “知道≠做到”

从三种记忆中,我们明白了“知道≠做到”。

它们之间的简单关系是:知识记忆形成经验记忆,大量的经验记忆质变成方法记忆。

技巧、技能的传授,是用语言整理成“知识”,再以书籍等形式传播。我们在整理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可能会漏掉两样东西。

一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记忆’”。 比如,当上司觉得可栽培的部下经验不足时,不会只扔给他几本书,而是带着他一起跑业务,让他亲身感受谈判氛围,近距离观摩实战。这样才能实现把自己的部分经验记忆,传授给他的目的。

二是对方法记忆而言,除非我们亲自行动,不断积累经验,否则不可能掌握。没人只是读书、听别人讲,或看别人骑就会骑自行车、游泳了。

同理,无论知识被你整理得多么浅显易懂、体系性多强,只要不能落脚于方法记忆,那就无法转化为实际成果。

③ 

与头脑无关的职业技能

身体缺席,就能掌握的技巧和技能,是不存在的。

你可能会想,骑车、游泳这些确实是身体技能,但商务活动中的技巧或技能,应该都只需要用脑就够了吧,这跟身体有啥关系?

这其实是种误解。

比如,某公司的两位业务员跟客户闲聊,一位业绩很好,另一位业绩很差。客户抱怨说:“我最近加班非常多,活干也干不完。”听到这句话后,业绩差的业务员心想:“谁说不是呢,我也天天加班,哎……”而业绩好的业务员,则开始琢磨:“我们公司的哪些产品,能帮客户提升效率呢?”

怎么样,同样的事,不同的思考方式,体现的就是人们不同的“事物认识能力”。

有意识地运用所学,不断实践,积累经验,直到我们能在无意识中听取到、感知到客户的需求。这不就是方法记忆的表现形式嘛。

比如,象棋高手能迅速记住棋谱、足球名将也能迅速记住对手的站位和布阵,而菜鸟则很难做到。这跟惊人的记忆力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由身体记忆,对自身所处状况的认识能力超群而已。

 ④

落脚点:方法记忆

现在你明白了吧,要将学到的技巧或技能应用于工作,只有“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是不够的,重点在于“方法记忆”。

而让方法记忆落脚的根本原则,或者说绝对条件,只有一个:大量实践。

001  五感全开。没头没脑一味地实践,也不行。单纯地反复行动,就有止步于只增加了“经验记忆”的危险。比如,你的日记里可能会写: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一个月以后,仍然是这几个字。具体而言,就是要我们五感全开,仔细去看、去听、去感受你所投入精力的对象,以及用心体会你的行动所带来的结果与影响。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依靠身体获得的知识就叫隐性知识。

002  定期回顾。让一切越来越清晰的关键,在于回顾。回顾行动的模式是否顺利,行动的方式是否有助于提高成果,行动的结果和自己的预想是否一致。最终,你所有使用过的技巧、技能都会沉淀在你身体里,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一下,你是不是太容易,就把“知道”误认为“做到”了呢?如果不能明白,知识、技能、经验和本能之间的关系,即便你学了再多知识,也只会沦为“技巧收藏家”。要认清三种记忆和我们之间的关系,猛练猛干,大量实践,迈过“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