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1)站在天水望北京

 澴川行者 2019-03-18
天水,甘肃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
这地级市的级别不怎么高,可她的名字,却取得好啊。
——天水,天上之水也。
那意思就是说,这个地儿,像是在天上啊。

天水麦积山

那这里,就该是神仙住的地儿吧。
那么,我们人类,住在这里还好吗?
我们人类住在这里呀,肯定是好,与神仙作伴嘛。
只是,我们人类,不会像神仙那样腾云驾雾哟;我们人类,也不能像神仙那样,只喝仙水、只吃仙果啊。
我们人类,是要靠双腿走路的;我们人类,也是要餐餐吃糙米饭的呀。
可是,这里的路,好走吗?这里的糙米饭,容易吃吗?
这里,山大沟深;这里,坡多地陡。
这就是说啊,我们人类在这里呀,应该是享着神仙的福,却受着人间的罪哟。
那么,站在天水望北京,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北京天安门

这两个地方,那可能比吗?
一个是天高皇帝远,一个是路宽皇气多呀。
岂止是现在不能比?
早在30000多年前,这两个地儿,就不能比了。
因为,考古发现,距今34000年至距今27000年的时候,北京山顶洞人,就不仅有野兔和斑鹿可吃,他们还有鲩鱼和鲤鱼可吃呢,好一个大快朵颐啊。


可这个时候,甘肃天水,比如说,天水市秦安县五营张邵店村的大地湾人呢?
他们能有鲩鱼和鲤鱼可吃吗?
不可能的,条件不具备啊。
人家北京山顶洞人,那住的是什么地方?
那个地方,是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湖泊、和沼泽啊。
草原、湖泊、和沼泽,你天水有吗?你大地湾人有吗?
没有草原,没有湖泊和沼泽,你哪来的鲩鱼和鲤鱼可吃呢?

           大地湾遗址

最多,就是吃点河蚌、螺蛳,再高级一点,就是虾米和螃蟹罢了。
鲩鱼和鲤鱼,即使是有,那也是在河里,而不是在湖里,不是在沼泽里啊。
河里的鱼啊,你抓得到吗?
那是在原始时代耶。
那时候的人们,都是赤手空拳耶。
不是像我们现在,一个个都武装到了牙齿,干什么都有工具啊。
所以说,北京的人,是享福啊;
大地湾的人,是受罪啊。
但是,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当年享福的北京山顶洞人,他们的子孙,现在在哪里呢?
而当年受罪的大地湾人,他们的子孙,又如何呢?
北京山顶洞人的子孙,我们不知道。
而当年之大地湾人的子孙——
你就是啊,我也是啊,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当年的大地湾人的子孙啊。


这可不是瞎说,而是有根据的。
我们看史籍《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而生庖牺于成纪”。
“成纪”,在哪个地方?
“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啊。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的秦安县东南。西汉时,置成纪县治,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甘肃省天水市(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时期,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现在的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乡,为汉代显亲城故址,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
考古发现,在秦安县五营张邵店村的大地湾,有一个文化遗址,其第1至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前;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第6文化层,距今7000--5000年。
这就是说,就在距今34000年至距今27000年之间的北京山顶洞人,于华北平原之上的湖泊、沼泽之中,抓鲩鱼和鲤鱼来做烧烤吃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大地湾人,也是在距今60000至距今20000年之间,于甘肃天水一带,捞鱼摸虾、抓螃蟹,做蟹酱。
研究人员说,在距今34000年至28000年之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0000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
这段时间的雨水较多,导致湖泊、沼泽很多,从而给人类的渔猎生产,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是属于渔猎时代。
而我们的祖先,“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他们正是生活在那个雨水较多的渔猎时代。
《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
——我们的祖先,是从事过渔猎生产的。
而这个明明白白的事实,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这句话的谜团。
“大人”,不应该是指雷神,而应该是指“历史”这个“巨人”。
“雷泽”,也不应该是一个地名,而应该是指一个雷雨与水泽繁多的年代。
“成纪”,就是成就了一段以结绳记事为载体的历史,使一段记事的结绳,得以完整收藏的意思。
这样,“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整句话的意思就应该是:
“华胥氏随着历史的脚步,进入到了一个雷雨与水泽众多的渔猎时代,由于定居一处,不再随着季节迁徙,所以,他们就努力地探索农业生产,从而完成了一段由渔猎生产,过渡到农业生产的历史,而历史的起点,就是华胥氏,终点,就是庖犠氏,地点,就是现在的秦安县,当年的成纪县”。
“华胥”之“华”,是指华胥氏的宗教信仰。
他们崇拜植物花果的光华。
这也就表明,他们在努力地探索农业生产。
“华胥”之“胥”,字典解释为,1:蟹酱;2:片刻,一会儿 ;3:古代官府中的小吏;4:乡里小吏;5:有才智的人 ;6:古代乐官 ;7、姓氏。
这也就显示,“华胥”之“胥”,有介绍其生活状态、历史长度、社会地位、历史功勋以及脾气性格的意思。
总的来说,华胥氏就是捞鱼摸虾、地位不高、历史不长、功劳不大,但是,很乐观,很有才智,做了很多基本性的工作,为后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华胥氏”这个名号,应该是后来的黄帝部族,给他们的历代祖先所取的谥号之一。
除了这个谥号外,还有宓犧氏、庖犧氏、伏犧氏,都是谥号。
而这些谥号,其根底,都在一个“羲”字。
“羲”,上面一个羊,羊下有禾,禾下有丂(天上挂着一条龙),与禾、丂左右并列的,是一个戈。
整个字形,就透露出一个牧羊、种地、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的民族特征。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考古学中,所命名的“赵宝沟文化”的特征吗?


                  赵宝沟文化遗址

所以,黄帝部族所最熟悉的近祖,就是生活在今天东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主人。
那么,“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主人,与甘肃天水秦安县(成纪)这个地方,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看《三皇本纪》的记载: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
综合这些史籍记载来看,华胥氏最初的渔猎生产,不是捕鱼,而是摸螺捞蚌,特别是捉螃蟹。及至到他们发展出了渔网,并且靠售卖渔网来获利之后,他们的名号,就不能再叫“华胥”了,而应该叫“宓犧”——“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
因为,他们这时候的宗教信仰,已经改变。
大概这时候,他们的图腾,就是蛇。

                       蛇身人首的图腾

“犧”字的字形表明,他们以肉类作为祭祀时的供奉。
而花不吃肉,蛇才吃肉。
“宓”,是宁静清闲的意思,表明这时候,他们有时间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靠织卖渔网,教别人用渔网打鱼,来补贴自己的生活。
而“宓犧氏”,又是怎么变成“庖犧氏”的呢?
因为,这时候,他们开始养殖大型牲畜,并且,可以从中选择上品牲畜,来作为祭祀时的供奉了。
那么,这时候,庖犠氏,应该是在哪里呢?
他们,还是在这沟壑纵横的秦安(成纪)地区吗?
不,这时候,他们就已经到了那茫茫的草原,已经在草原上放牧了。


他们就已经成了“赵宝沟文化”的主人了。
所以,宓犧氏,就是黄帝部族在秦安(成纪)地区的祖先;而庖犠氏,就是黄帝部族在茫茫草原上的祖先。包括“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主人,也是属于庖犠氏。
那么,“伏犠氏”又是怎么回事呢?
伏犠氏,就是“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庖犠氏南下,在中原打了败仗,被迫逃亡到湖南之后的黄帝部族的近祖。
“伏”,是以伏击战的方式摆脱敌人的追击;“羲”,与“兮”同音,也就有同义,表示气喘吁吁,累得不行。同时,“羲”的字形,表示他们是来自于草原,既种地,也放牧,以龙为图腾。
了解了黄帝部族的来源脉络,我们再来看神农氏炎帝部族的来源脉络。
《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犧氏,风姓”;“女娲氏亦风姓”;伏羲氏是“蛇身人首”,而女娲氏也是“蛇身人首”。这说明,这两个部族,应该是同出一脉。
那么,他们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分道扬镳的呢?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
那么,女娲氏就是在宓犧氏之后了。
而宓犧氏之后,黄帝部族的祖先,就变成了庖犠氏,到草原上去了。
那么,女娲氏“代宓犧立”,实际上就是原地顶立了宓犧氏的门户,传承了宓犧氏的法统。
所以,女娲氏,才是华胥氏和宓犧氏的正宗传人。
女娲氏“号曰女希氏”,这应该也是黄帝部族给他们取的谥号。
“希”“羲”同音不同形,表明黄帝部族,承认女娲氏和他们的祖先伏羲氏有亲缘关系,但是,却不承认,女娲氏也是他们的祖先。
因为,女娲氏曾经伙同外族,打败了他们的祖先伏羲氏。
这个仇,他们记下了。
“女希氏”之“女”字,表明女娲氏在性情上,和黄帝部族的祖先伏羲氏也有很大的差别。
伏羲氏性情阳刚,女娲氏性情阴柔。
我们再看女娲氏之“娲”字。“娲”中之“呙”,是陶器。
而能够以陶器作为名号,表明他们就是陶器的发明人之一,是最早使用陶器的人。
陶器是农业生产探索过程中,能够保全农作物种子的唯一工具,却不是人们赖以做饭的唯一工具。
这一点,决定了陶器制作的动因,是为了农业生产,而不是为了做饭。
而有陶器必有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就必有陶器,这个考古发现的规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所以,宓犧氏之所以更名为女娲氏,其原因之一,就是宓犧氏还处在渔猎和手工业生产阶段,而女娲氏,则进入到了农业生产阶段。
另外,“娲”“蛙”同音,表明女娲氏的宗教信仰,也相对宓犧氏发生了改变。
女娲氏的图腾不再是蛇,而是蛙。

                             仰韶文化马家窑蛙纹

因为,他们这时候有条件进行人口扩张,所以,他们就产生了生殖崇拜。
而蛙,是一种看来很有生殖能力的动物。
女娲氏崇拜蛙,就表明他们是仰韶文化的主人。
因为,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很多蛙的形象,表明仰韶文化的主人具有蛙崇拜,也就是生殖崇拜。
而大地湾文化遗址的第6文化层,距今7000--5000年,就主要是出土仰韶文化的陶片。
关键是,大地湾文化遗址的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
这个考古发现,表明黄河农业文明,与长江农业文明是同步进行的,都是在距今20000至13000年之间。
而黄河农业文明的开创者,就是仰韶文化的主人,就是女娲氏。
因为,遗址中的文化发展,是连续的,并没有中间的断裂,这表明,是仰韶文化的主人女娲氏部族,以及他们的祖先,一直在这里生活与发展。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够发展出农业生产呢?

           大地湾遗址

因为,这个地方,在狩猎与采撷生产时代,可能是个好地方,但是,到了渔猎生产时代,她就不是那么好了。
所有的能够最先孕育出农业生产的地方,其渔猎生产的条件,都不是很好。
这里的地势,产生不了许多湖泊与沼泽。
而以最初的渔猎生产能力,没有湖泊与沼泽,渔猎生产的收获,就是不可能很大的。
所以,华胥氏当时生活在这个地方,应该是非常困顿的。
正是因为穷则思变,所以,华胥氏才在渔猎生产与狩猎生产、采撷生产之外,还要另谋出路。
这才发展出了手工业与农业生产。
我们再从华胥氏到宓犧氏的信仰变化,推测他们的性情变化:
华胥氏的性情是平和、乐观的,所以,他们才会崇拜花;而宓犧氏的性情则阴森、强悍,所以,他们才会崇拜蛇。
而性情的变化,也显示出他们实力的变化。
华胥氏是由于实力不足,被其它部落排挤、驱赶,才辗转流浪到这个与渔猎生产并不融洽的地方的。
而宓犧氏时代,他们的实力显然是有了很大的增长,所以,他们才会脾气见涨。
但是,比起那些开阔之地的部落来,他们的实力,显然还是不足。
所以,他们才会崇拜蛇的盘曲据守、能屈能伸。
而正是由于宓犧氏的两面性,才孕育出女娲氏和伏羲氏这两个同源,却不同性格的部族来。
也因此在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四大部族,他们华胥氏与宓犧氏的后裔,就分领了两大部族,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大源。
今天,我们再次回到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们再次回到天水地区秦安县,来看一下:
山梁、沟壑、河谷。
天巉公路、靖天公路、泾甘公路、叶莲公路、蔡莲公路。
不论你从哪里进入,你都会看到,黄土高原西部的梁峁沟壑,山多川少。
王铺梁、中山梁、千户岭、云山。
各大山梁,地势起伏,纷纷趋向秦安县城所在的兴国盆地。
当然,尽管山多川少,然而,山水总相依。
纵贯南北的葫芦河、散渡河,携带着清水河、南小河、显亲河、西小河等支流细水,似树枝网状般地聚集,流向北方的渭河。
虽然原始森林尽被破坏,但是,还是有着广泛的天然乔木和人工乔木,构成植被的主体,保护着这一方水土。
紫荆、刺玫、枸杞、五加等众多的天然或栽培灌木,也是一边为人们的经济生产作着贡献,一边协力保护着中华民族这一片古老的家园。
鸢、雉鸡、雀鹰、苍鹰和石貂,还有一些留鸟与候鸟,不时地跃入我们的眼帘,告诉我们,这里,并不只有人类。
这是一片贫瘠的地方,然而,她也是一片养活了我们祖先的地方。
这是一片山水阻隔的地方,然而,她也是一片走出了我们中华儿女千秋万代的地方。
天水,秦安,大地湾,我们的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