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一)》刊于日本东京出版之《河南》杂志第二期(1908年2月1日)。 画跋印在画的背面:“惟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延迦叶摩滕、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释迦画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东流之始。” 曼殊生于日本横滨。六岁随嫡母黄氏回广东香山故乡(今属珠海市)。十二岁时,不堪家庭虐待,在广州六榕寺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离寺。十六岁,在日本,又因恋爱不果,返广州,于蒲涧寺再次削发为僧。但旋即还俗。二十岁时,愤恨清政府对《苏报》案的荒谬判决,于天然和尚曾任过主持的广东番禺海云寺再次披剃。又因过不惯寺庙的清苦生活,很快回归社会。并从此,直到生命的终结,始终过着亦僧亦俗、半僧半俗的生活。他既信仰佛教,因而以佛教为题材,作过多幅画。此为其中的一幅。深山古寺,流露着他作画时对此境此情的向往;画面散发着一种深刻的寂静之美,而没有丝毫对人生消沉的意念。基本上,这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它的发表,是对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传统文化之情的无声的激发。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永平十年:公元67年。 迦叶摩滕、竺法兰:中印度高僧,能解大、小乘佛经。 ![]() (原载李蔚《曼殊妙跡百帧》124-125页,北京远东联合国际拍卖公司2018年10月出品,非卖品。) 链接:https://www.docin.com/p-2180926221.html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