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uca-ddxl 五岁的外甥女最近有点忧愁,经常在睡前和妈妈谈论死亡: “妈妈,所有人都会死吗?” “妈妈,人活到一百岁也要死吗?” “妈妈,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 “妈妈,人死了,活着的人是不是就会忘掉那个死掉的人了?” 甚至在昨天半夜哭着醒来说:“妈妈,我不想死!” 妈妈抱着她,安抚了很久,然后跟她说: “宝贝呀,你要好好对自己,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科学家,到时候科技进步了人也许可以永生不死呢。” 然后这娃终于转忧为喜:“真的吗!那我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 小小年纪,就要开始思考这些生命的终极命题,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哲学家啊! 想想我和她妈妈在她这个年纪,还天天傻乎乎在小河边捡石头玩呢。 然而孩子她妈还是有点担忧,来找她玩心理学的姐姐支招。 可是她姐我只有心理学没有孩子,于是我屁颠屁颠去心理学群里发起了一场心理学妈妈们的讨论: 妈妈A: 多抱抱,多安慰吧,生死是个大课题。 既然她已经很愉快了,再去戳穿没必要。 妈妈B: 我和孩子之间从没回避过死亡,死亡本来是怎样就怎样谈,在她想知道的时候不要刻意回避。 妈妈C: 我之前都跟女儿说,科学家在发明长生不老药。 她问我什么时候发明出来,我说你18岁的时候。 现在她12岁了,前几天我问她:世界上有没有长生不老药? 她说:没有的,人都要死的,这是生命的规律,但是人的思想可以活在电脑里,以后都数字化了 ...... 看来,学心理学的妈妈们也没有标准答案呢。 0 1 孩子的死亡概念 也许是死亡这个话题过于沉重,平日里人们讳莫如深,更不会主动提及,但是,当孩子怀着好奇和恐惧来向爸爸妈妈寻求答案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不要和孩子谈论死亡?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太小,并不懂得死亡的含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以及经典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观点: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家)证明了低龄儿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死亡这个抽象的概念是缺乏准确理解的。 弗洛依德认为低龄儿童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 对儿童来说,死亡大概的意思就是“走了”、“消失了”。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梅兰妮·克莱因根据自己研究儿童的经验得出结论:
谈还是不谈,死亡就在那里。 证据表明,当孩子显露出死亡焦虑,或者主动谈及死亡时,家长的刻意回避,会引发孩子更深的焦虑。 那些回避死亡话题的父母和教育者有一个逻辑: 不知道的事不会伤害人,然而事实上却是,儿童对不知道的事会加以虚构,而虚构的事情往往比真相更可怕。 父母的回避,通常是出于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否认,敏锐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焦虑,从而压抑对死亡的担忧,而压抑的焦虑可能会逐渐泛化,形成神经症。 所以,在孩子需要了解的时候,请一定务必坚决的谈。 注意,是孩子需要的时候,而不是父母需要的时候。 在孩子不需要时也要巴拉巴拉给孩子强行灌输的父母,是在向孩子转嫁自己的焦虑! 0 2 如何去谈论死亡 然后,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去谈? 是应该直面死亡的真相? 还是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期待? 比如,长生不老,飞升天堂,灵魂转世…… 让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直接去面对死亡赤裸裸的真相,对父母来说也许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父母会心疼,会担忧,并且混杂着自己的焦虑。 教育专家们对死亡教育存在许多分歧: 有的教育家建议父母对孩子否认现实,认为:否认现实是忽略现实与接受现实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另一些教育家又认为: 对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都可以采用某种聪明而诚实的方式来有效的教导任何主题。 委婉的说辞,例如:长眠,升入天国,和天使在一起等,其实无法对抗死亡恐惧,只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专家们各执一词,现在轮到我们迷惑了。 听谁的? 听孩子的! 孩子的个性、年龄差异决定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我外甥女这种看《白雪公主》也要蒙着眼睛,也会被吓哭的宝贝,若是单刀直入,可能会给她带去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而对一些性格相对坚强的孩子来说,实话实说直截了当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除了个性的差异,年龄的差异也须考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死亡的认识和可接受程度都不同。 了解孩子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十分必要。 因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首要原则。 此外,还要去了解孩子隐藏在死亡恐惧背后的情绪。 孩子的世界看似单纯无邪,实则是一个浩瀚的小宇宙。 要做一个敏锐的妈妈(爸爸),去洞见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察他们的需要。 为什么外甥女会在昨晚突然对死亡发生了辣么大的焦虑呢? 原来昨天睡觉前妈妈以为她睡着了,亲了她几下,还甜腻的叫了声小宝贝。 后来妈妈再抱她的时候看到这娃闭着眼睛憋着想笑的样子,才知道她原来在假寐,这娃正偷偷地感动着呢。 然后,过了一会儿就开始哭着说我不想死...... 如果我死了,就再也见不到这么爱我的妈妈了!好可怕…… 恐惧的背后,是对妈妈深切的爱,对分离深深的焦虑。 0 3 了解死亡的辅助工具 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呢? 👉🏻 通过与自然现象的类比来谈 “那些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也是啊,你看花开都这么美,最后凋谢了又怎么样,以前这么美过呢,活的时候开开心心就好了,死了也不可怕。” 👉🏻 利用生命教育绘本 绘本也许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形式。 在孩子需要时,父母不妨坐下来,陪孩子一起,慢慢品味那些有关死亡与生命的故事,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 利用与死亡相关的事件 我记得我第一次遇见死亡是在小学六年级,全校师生聚集在操场上为逝去的老校长开追悼会。 我手拿自己折的白花,围着校长的遗体走了一圈,校长化过妆的面容看起来依旧鲜活,但他却对这个世界的喧哗再无响应。 这深深地震撼了我,全校师生也都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中,我们是在哭校长吗? 不,我们在哭自己。 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朽的,此时此刻却在他人的死亡中,预见了自己无法逃避的必将死亡的命运。 这真是让人悲痛万分! 孩子也会遇到一些意外事故,比如同龄人的死亡。 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可怕的。 因为动摇了只有很老的人才会死这一抚慰人心的信念,既年幼又重要的同胞之死,对儿童来说是重大的创伤。 无论孩子表面上如何平静(有可能是防御),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专业心理咨询的辅助下,做好对孩子的哀伤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心中的痛苦和恐惧,而不是深埋心底。 此外,宠物的离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生死冲击。 父母需要以接纳,包容的姿态,耐心陪伴孩子一起面对,一起经历对死亡的否认,愤怒,不解,到最后接受事实、坦然面对的过程。 我不主张刻意去与孩子谈论死亡,因为无需刻意。 生与死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孩子或早或晚都会被影响,当孩子对此感受到好奇、困惑或恐惧时,父母可以坦然、认真地和孩子谈论死亡。 👉🏻 让孩子充分地投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满足感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说:
是的,那些忙着生活的人,哪里还有时间去焦虑死亡呢? 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而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导向生存的。 在与孩子讨论了死亡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引导他们如何更好的生活。 那么,孩子,让我们来谈谈生活。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丁丁心理,ID:cuca-ddxl。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