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宋鸿兵 学员提问: 大湾区内多个城市的产业构成多以外贸加工业为主,随着近十年外贸加工订单的不断减少,很多工业企业要么倒闭,要么已经迁移到内陆,或者国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在激流下能顺利转型的优质企业已不多。请问宋老师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将能从哪些方向突破?
宋鸿兵老师: 我们现在面对全球化退潮期,确实会出现加工贸易订单不断缩减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在现有产业结构之下,不断提升商业效率,降低成本,也包括技术创新。即使国际贸易总量停滞不前,优秀的企业仍有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总利润也可能提高。优质企业具有升级的能力,比如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等等,还有中国商业效率的整体提升也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用新产业来替代旧产业。在大的趋势之下,制造业必然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周边区域转移。没有新兴产业对老产业的替代,这个地区的经济只能衰退。关键是制造业退出之后用什么东西来替代? 加工贸易衰落的过程是一种趋势性的规律,任何国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制造业为什么空心化?因为其他地方的成本更低,如果资本能自由转移,一定会出现流向成本更低地区的趋势,很难真正阻挡。所以我们要研究其他国家在出现了这个问题之后,转型发展之路是如何走的。 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这些经济强国都曾经出现工业中心转移的现象。比如纽约湾区,在19世纪的时候也是制造业中心,直到二战之前,纽约的工业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当然,在中心城市搞工业,肯定会面临成本越来越高的问题。结果纽约的工业不断向外疏散,转移到新泽西、康涅狄格或者纽约州的其他地方。 工厂外迁之后,城市中心区一定会出现空心化,之后怎么升级?必须要发展新的产业,才能够有效升级。重工业退出之后,纽约发展金融服务业、保险业、地产业、商业等新兴产业,不断促进纽约的经济发展。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有没有新兴产业?当然有。比如说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等。靠高科技制造业、制药业、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来替代加工贸易衰退之后退出的旧产业。不过这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要想在新兴产业中获得巨大的突破,真正的瓶颈在哪里? 真正的瓶颈实际是人才不足。如果这个地区的人口素质和教育跟不上的话,长期来看竞争力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竞争,胜负现在还不能下断言的原因。因为就受教育程度而言,长三角的优势可能更大一些,因为那里传统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 所以珠三角既要解决短期的产业替代问题,更要思考长期的教育问题。教育质量和数量一定要不输其他地区,最后成功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才更高。硅谷和旧金山湾区的高速发展,靠的正是高素质人才。那个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甚至高于纽约、波士顿。那么如果珠三角地区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偏低,或者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口比例太低,就很难带动整个经济的突破。 总结一下,粤港澳湾区要实现产业升级的真正突破,一定要建立新的产业,而从长期来看,教育的突破带来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得整个新兴产业顺利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