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第二次被任命为宰相,路过故地留下的千古绝句

 江山携手 2019-03-19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这样的一首诗,京口瓜洲一水涧,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代表作品,当年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做和政治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他当时的作品大多是针对时政的论说文,涉及到许多重大而又尖锐的社会问题。不过随着对政治理想的挫败,王安石后期诗文创作的主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的政治时,抒发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这首泊船瓜洲,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3000多年前,周故宫胆父之子泰伯与中雍,从陕西远赴江南,带来文明的火种,一座江南小城由此开始奠基繁衍。
数百年后与之隔江相望的北岸,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修筑韩城,从此一江春水孕育着隔水相望的两座城市。当时光流转到公元1075年,在地理版图上,江南的这座城市名为京口,江北的城市名为瓜洲。就在这一年的一个春日里,一叶扁舟从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出发,一路行来在京口渡过长江,停靠在瓜州岸边,离舟上岸之人正是已经年过半百的王安石,他回首眺望长江对岸的金口,满目春色,令他感慨万千。诗情画意荡生于心头,一首千古名篇横空出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首诗虽然读起来浅显易懂,却被后世文坛推崇备至,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可以说是绝妙非凡。传说王安石曾经为了这个字改动了数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当中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了绿字,绿本为形容词,形容颜色,但是王安石却巧妙地将绿化用为动词,使整句句子富有动感,同时又描绘出春天小溪边绿意盎然,点出春天的景色,语意双关,富含身孕,也正是这各自成就,并且升华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通过这样的一首诗作,王安石不仅表达出对江南家园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仕途前景的一种思虑。泊船瓜洲写就之时,正是王安石第二次被任命为宰相奉诏进京的途中。此时的王安石心中或许充满了矛盾纠结,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一生致力于变法图强,当朝皇帝宋神宗起初也对他极为赏识,升任他为宰相,大力推行变法改革,但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根本,由此引来众多的反对之声。
公元1073年天下大旱,宋神宗悟性馋言,以为民不聊生的局面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所致。于是第二年王安石被罢相出任江宁府知府。对于王安石来说,犹如第二故乡。少年时他就曾在此地生活过数年,他的仕途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再次回到起点,王安石的心境趋于平静,几年来围绕着新法与旧法朝廷上无休止的争论和攻击,都已经离他远去。如今她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终于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惬意,将被秋阴一瓣开,晚云韩语却低毁,青山辽杓一五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首江上正是他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抒写人生哲学的有感之作。然而,历史也并没有给他过多的闲适实况。靶向仅仅一年之后,王安石再次被启用官复原位,于是他只能告别江宁,顺水而下,踏上复职之路,从京口渡过长江,驳船在瓜州渡口,使人放眼南望,联想到家园所在的中山,也仅仅和这几层山并不遥远。
不知不觉中,隔岸的景物已经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之中,而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却愈加浓厚,于是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追问与感叹,表达了早日归乡的迫切心境。后人对泊船瓜洲进行了深度解读,却得出了两种不一样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的变法推行下去。对此王安石感到欣喜,诗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正是诗人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的写照。而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诗人希望凭借着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首诗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一方面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理想,一方面归隐田园是他的生活愿望,二者无法兼得。
而再次回京出任宰相,就意味着他将重新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因此王安石不得不产生重重的顾虑。同一首诗读出不一样的心境,究竟孰是孰非,今天已难下定论。不过,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歌的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