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对岸合欢树 2019-03-19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章草,在历史上、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章草也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书体。对于章草的书法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详加研究,积极发扬。

有鉴于此,本号从本文起,开始推出2019年的第二个主题专题,进行系列的挖掘、整理与阐述,以期对章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为【章草专题】之第2篇。

——“书法入门”独家奉献;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03/

雄浑“高古”沉着类

(一)释词

雄浑者,厚重有力也。高古者,原始真实也。沉着者,实而不浮,如老牛耕地。

此类书家作品的出现是乘着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兴之势而来。开辟了章草史上又一座里程碑。清季尚古之风犹盛,追求原始真实、朴茂苍浑的艺术审美。所谓这种带有“金石气”的章草随之兴起。或融于大篆或参以北碑,突显大篆凝重北碑苍劲,在用笔上自然追求一种厚重有力、不加雕琢,有迟 涩生辣视觉效果。

(二)作品风格的源流与形成

此类作品的发端形成不过百年而已。若从审美角度来看,此类当归于“金石味”章草,而从精神状态与环境来看应属“着意型”章草。作品是作者在用笔上有意把历经沧桑的商鼎周彝碑版的剥蚀味融于章草,来表现一种“无意于乃佳而佳”的效果。而随着材料等因素的变化,作品形式出现了中堂、对联等大字的作品。所以此类章草无论在用笔取法和作品形式上都有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从沈曾植到罗复堪、王世镗、 郑诵先、王遽常、沙孟海等人的探索与开拓进而形成了一种入古出新的“新章草”艺术风格。

(三)雄浑,高古,沉着类

以沙孟海章草《书谱》节选和王遽常的“善裁讲树,乐育英才”对联为此类代表。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 沙孟海《章草书谱首段条幅 》

99.5 x 31.5厘米 1986年

沙孟海先生章草的总面貌以一个“雄浑”足以概括。以自然轻松的点画通过结体的变化显得拙朴而有童趣。通过浓笔重墨偶然通过隶意的波磔来显现其雄浑有力。

如第二行的“夫”末笔的突出,从出笔而后略提再加力而轻出,第三行“者”的横画短长的对比,第二横的轻重转化而以隶意送出,这种节奏和力量的转换使生涩的碑意点画显得活泼。其后的“不”中间的并笔厚中加厚更显雄浑。整体有雄浑古朴而舒展随性的艺术风格。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 王遽常“善裁讲树,乐育英才”联

王遽常以篆籀的形圆意方的点画,以不变应万变显现其章草的高古。为什么说是高古?他选择中国文字最原始的金文大篆来融于章草,自然是将最早的最真实的东西来借鉴,应是为高古。学诗取《诗经》为参照,难道不可以说其诗高古吗?

此联运用了金文排叠缭绕的装饰效果,在点画之间的连带略有粗细变化,用笔如椽来彰显一种沉重、雄浑的大气象。将传统的章草凌厉给迟钝化,显现一种远古凝重的艺术特征。

沙孟海先生的章草随性自然天真而似乎在点画内涵上有不到之处,王遽常先生的高古有余而其章草的着意性过于强烈。若能兼取沙、王之长避其短,把其浓厚着意性转化成“无意于佳乃佳”的时候,那么似乎在“金石气”章草上又上一台阶。

04/

飘逸,流动类

(一)释词

飘逸者,即潇洒闲逸。如:“逸鹤任风,闲鸥戏海。”流动者,即流行动荡。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

章草书与简牍书几乎存在于同一时期。随着20世纪大批量汉简的出土,也发现了关于大量的章草简牍,这为章草艺术的持续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大陆。而后砖和残纸的出土,继而发现其存在大量的章草字体,这些新出土的材料为章草创作提供了资源的优越性,打破了传统仅以刻帖和历代名家为范本的局限。

此类作品通常可认为是俗体的章草,即是字法趋于规矩,而笔画意趣仍处于不成熟的作品。恰是这粗细不等、轻松活泼、富于变化的点画意趣与个性的发挥,字势的开放,给章草创作带来了一种浪漫自由、流动飘逸的新风格。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 秦简牍

(二)作品风格的源流与形成

此类作品按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可以划分原生态与艺术化两类。即作品的无意性形成带来的流动飘逸的风格和作者有意参以简、砖或是残纸而形成的艺术化的流动飘逸的风格特点。这种特点的来源一是简牍,大多属于草稿,本身具有一种潦草率真流动;二是简牍字体的横势造成了一种天然的飘逸。

从敦煌尹湾木简《神乌传》中已见章草的雏形到居延误死马驹册的章草基本形成,再至晋《咸宁四年吕氏砖》到楼兰残纸体现真切简率和无意流动。这些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作者无意所书而形成的一种纯天然的作品,这里渗透的飘逸、流动的无意识美使其形成了一种原生态章草。

从传汉章帝断简《千字文》到一代章草经典的《平复帖》、李怀琳的《嵇 康绝交书》、傅山晚年《秉意乎南山》诗卷,直到现代的谢瑞阶,无疑都有意借鉴了简帛残纸的飘逸流动之感,使其章草作品点画不滞、转折丰富。

(三)飘逸,流动类

汉尹湾木简的《神乌传》及章今交融的《平复帖》到傅山晚年草书《秉意乎南山》诗卷,是飘逸流动章草书的代表。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 汉尹湾木简《神乌传》局部

《神乌传》的娴熟隶草已趋于后世所说的章草。其字体横势明显,波磔较长。取横势自然有飞动之意,给人有飘逸的感觉。

书法大师们如何“破俗”?他们有一条秘密通道

▲ 陆机《平复帖》 故宫博物馆藏

而陆士衡的《平复帖》我以为是简意章草的最早实践。其帖既不同“二王”以来的今草,又不同于所谓《急就章》一类的章草,而是介乎之间与出土的简牍相似。“居”“得”的撇的飘逸之感极强,而字字的体势摆动更加强了流动的感觉。

傅山章草的用笔具体是得于晋人的今草,笔势流动自然飘逸,而其间常常有一竖之类的长笔画贯穿作品之中,不知是否借鉴简牍末笔的启示,偶出以捺更是飞动横出,与简牍章草的捺有异曲同工之妙。《秉意乎南山》诗卷倒数第2 第3行的“妙”字、“聋”字的末笔皆作此状。

汉代是一个显现肃穆雄强的社会环境,当今又普遍认为章草是古雅可喜、规矩整饬的一种书体,我以为恰恰这种简意章草给人透露一点飘逸流动的艺术感觉,使章草的创作作品有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清人刘熙载言:“汉碑气厚。”道出了整个汉代的审美趋向。所以在追求简意章草的流动飘逸时,更要注重取法的时代特征。

结语

林志钧在卓定谋《章草考·序》所言章草有三美:“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画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这无疑是对章草艺术的最高评价。

诚然,章草除了法度严谨外,更注重使转而不纵横恣肆。而卫恒《四体书势》言:“兽跂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更见章草的沉稳舒展、以动制静的风格。而章草为汉隶演变下的一种书体,显然离不开汉隶质朴厚重、生意盎然的精神气格。本文的考察与整理更是在章草这个基本特征之上,找出相近的艺术风格而突出,来为当今的章草创作探索几条可行性的道路。从以上整理分类过程中得出以下的观点:

第一,无论怎样的创新,任何风格的章草创作都以法度严谨、沉着痛快、古质朴实为其宗旨。

第二,章草的创作在寻找一点古雅不俗之笔的同时必须跳出章草本身,继而旁涉,达到一种博采众长的艺术效果。

第三,注重章草之源,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将由真书以窥八分,由律诗以学古体,是从事古人之所贱者,而求其所最工,岂不难哉。”重视最原始的最真实的作品会给人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创作想象,继而达到除了靠学养积累而脱俗的另一种脱俗办法。

第四,在当今材料丰富、思想自由等环境的影响下,宋克的混合体是当今章草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和启示。

此四点就是我认为当代章草书的艺术创作所应该关注的一种方向。然而我以为分类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更加清晰认识单纯一类的艺术风格,或亲雄浑,高古,沉着类,或近劲健,清奇,疏野类,或依飘逸,流动类,或走含蓄,洗炼类,这都是初级的风格定调,然而创作的最终是一种浑朴天然的状态,或雄或劲,或逸或奇都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风格。

所以无论怎样创新,都离不开苏东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最高艺术品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