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钩苞大丁草,火麻布的制作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钩苞大丁草资料

钩苞大丁草(Gerbera delavayi)来自于菊科,大丁草属。别名一枝箭,背面白,毛大丁草,白叶不翻,小一支箭。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直或斜升,常为枯残的叶鞘所围裹,多少被白色绒毛,具粗肥而长的须根。

叶基生,叶片厚,革质,干后变黑色,叶柄上部具狭翅,基部具鞘,多少被蛛丝状绵毛。

花葶数个丛生或有时单生,坚挺,被蛛丝状绵毛;苞叶在花葶下部的疏生,但近顶部的密生,线状钻形。

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葶之顶,总苞基部狭,陀螺状钟形,总苞片4-5层,顶端和上部边缘带紫红色,外层小,卵状钻形。

产于云南和四川南部。生于旷地、荒坡或林边草丛中,海拔1 800-3200米。越南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洱源。


根药用,清热利湿、消积杀虫。


【资源志】根(白地紫菀):辛,微苦,平。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消积杀虫。用于痢疾,胃痛,消化不良,乳蛾,感冒,咳嗽,蛔虫病。

开头

文中的钩苞大丁草是在昆明梁王山遇见的,钩苞大丁草喜欢生长在松树林下面,一开始以为钩苞大丁草应该是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就想讲上面提到的蛔虫病了。

不过蛔虫病前面说过的,植物若是有别的用途,例如衣食住行等贴近生活的,我更喜欢,干嘛要生病呢?身体好好的多好,钩苞大丁草被彝族用来做布,我们来了解一下。

火草麻布

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彝族罗噜人纺织的火草麻布,集麻的柔韧性与火草的保暖性于一身。

自古至今,哀牢山区的彝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织火草麻布的工具和技术,传统的火草麻布纺织技术至今仍在代代相传。

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间,到咪黑们村的人都会听到村边的背风空地处有木轮转动的声音,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农妇们在忙着纺麻线。

再进人农户家里,大多数人家都会摆着织布机,上面有尚未纺织完工的火草麻布。

聚居于滇中地区的彝族,因为居住地比较适于种麻,因此麻成为他们传统的主要纺织原料。

罗噜彝人从生到死都与火草麻布有着重要关联,活着时穿火草麻布,用火草麻布,去世时必须以生麻作死者之枕,用织成的生麻团作祭品等。

火草是警沟中生长的一种植物,为白色纤维,捻为线后,可织成布,多与麻混织。穿火草褂在云南各地的彝族中很流行。

火草麻布分火草麻布和麻布两种,前者是由山野火草草本和火麻亦称大麻两种植物纤维经加工后纺织而成,而后者则是由纯麻纺织而成。

火草麻布和麻布在彝族生活中有重要用途,如常用服装、礼服即孝服,不论长幼必备一套。

纺织火草麻布是彝家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纺织好坏是评判妇女生活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

火麻纤维

纺织原料有火麻、火草两种。麻线的加工程序较复杂,经过撕麻皮、绩麻线、理绕麻线,纺线、洗线、织布等多道工序,古有“七十四道工序”之说。

而火草线制作工序则简单得多。用麻纱和火草纱混织出来的成品叫火草麻布,只用其中一种纱织成称之为麻布或火草布。麻布用来缝制孝服,火草麻布和火草布制作常服。

罗噜彝人种植的多半是火麻,火麻也称大麻,属桑科,是一种十分适合纺织的纤维。

罗噜彝人种麻有两用一是剥下麻皮,经加工后制成衣裤、口袋、绳索等,二是榨油。

罗噜彝人对麻地的选择十分严格,种植麻的土地必须要水肥条件优良,背风向阳。背风不受大风吹的麻秆才能挺直,向阳的麻纺成线后色泽比较好。

具体种麻的日子必须忌鼠日,因为“鼠”字在罗噜彝人的语言中译为汉意是“不整齐”的意思,所以不能在鼠日种麻。

麻种下后,三个多月就可以割公麻了,到了旧历七月,眼见公麻的花色由绿色逐渐变为白色后,就要择日收割公麻了。

妇女们按传统的习惯一般选羊日和鸡日收割,据说羊日和鸡日的日子好,收割的麻秆才晒得白。

沤麻,“沤”即“长时间的浸泡”之意。用于除去火麻中的果胶,沤麻法脱胶的原理是麻株浸泡以后,便吸收了一定的水分,茎皮膨胀,溶解出种种碳水化合物,为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提供营养。

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分泌出多种生物酶,逐步把火麻株秆里的半纤维素和果胶分解,使麻秆纤维分解出来,与茎秆脱离,所以经过沤绩的火麻纤维容易剥离。

将麻束放在田边地埂上,凌晨的露水日复一日将麻杆浸湿,反复几日后,火麻纤维就容易与茎杆剥离了。

另外,当地认为最好选在属蛇日浸泡,意即像蛇蜕皮一样好剥。将麻纤维从麻秆上剥下来,将剥下的麻皮晾晒。

把剥好的麻皮纤维绩成细细的一缕,然后一缕一缕地连接成长条。

火草的采集

火草,彝语叫“摆地”,野生,属菊科大丁草属中的钩苞大丁草。火草之所以称之为火草,是因为草的叶子可以用作隧石取火时的引火之物。

每年的农历月日火把节前后,就到了采集火草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的女劳力都会到山上采集火草,只采摘叶子,并不将它连根拔起。

每到采集火草的时节,云南各地雨水已经下足,当火草经历了干旱季节后,刚好吸足水分,白棉层会变得非常厚实,而且,在这个季节上采集的火草,不嫩不老正当时,也最容易剥离。

妇女们将火草叶采摘回来以后,用清水将火草叶上的泥土清洗干净,然后在通风透亮的地方用筛子晾晒干,及时将叶背面的“棉绒层”剥离叶背。

当一叶火草上的“棉绒层”剥离下来之后,接着再剥离另一叶的“棉绒层”,然后再将它们头尾相接搓合起来,将搓合成的火草线绕成线团,成为长长的火草纱,留待以后作纺织的纬纱用。

纺麻线之前,要把绩好绕好的麻团放入盆内浸湿,然后将浸湿的五个麻团放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分别将五个麻团的线头接在五个锭子上,然后操作者坐在高凳上,左手将五股麻纤维夹于五个指缝间,轻握手中的小竹棍让麻纤维从竹棍上滑过。

右手拿一根长棍,托起麻纤维,以便纺成线的麻纤维顺利绕上锭子。左脚在“丫”形架左边,右脚在“丫”形架右边,双脚蹬脚踏杆作逆时针运动。

由于脚踏杆连着大纺轮偏心处,大纺轮在脚蹬作用下作连续运动,带动皮带运转,皮带带动五个锭子转动。

绕麻线在纺麻机上完成了麻纤维从麻到线的纺捻过程后,为便于下一步上织布架作准备,还必须用一个“工”字形绕线架来绕麻线,罗噜语称这一道工序为“厦舍”,纺织专用词中称这一道工序为“导纱”。

绕麻线时,罗噜彝人一般采用交叉形绕线法,其纹路清晰,便于取下时不会错乱。

将绕在“工”字架上的麻线按顺序取下,绕成链丁扣,放在搅好灶灰水的铁盆中浸泡,所谓灶灰,当地人也叫子母灰,它含有极强的碱性,容易将麻线中的果胶脱出。

大约浸泡十五分钟后,开始将铁盆端在火上煮沸,煮的时候火要大一些,大火煮两锅烟的工夫,然后改用文火再煮一锅烟的工夫才能起锅。

起锅后用棍子挑起来查看一下,这次煮的麻线会不会白,而且会白到什么程度,如果不太白,是否需要重煮补救等等。

煮的时候要边煮边搅动,以防粘锅。待沸水冷却之后,将其移到有长流水的地方,用脚力搓踩才能漂去灶火灰。

要反复用灶火灰煮两次洗两次麻线才能显白,漂洗时,要反复十多遍,才能将灶灰漂得干净,漂洗的次数越多,麻的洁白度越好,果胶也就越少。

用煮沸法对麻纱进行脱胶,织出麻布更白更漂亮。

洗好的麻纱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取适量羊油放入盆中,加上沸腾的开水使羊油均匀化开,趁热将麻线放人羊油水里浸泡,用手将其揉搓均匀,然后放平,晒在通风处。

上了羊油的麻线只能阴干,不能晒干,温度高了会影响麻线的白度,羊油也要上得恰到好处,上多了麻纱易断,上少了又不光滑。

上过羊油的麻线晾干后,就成了正式的麻纱,织出布匹,布面整齐光滑,质感好,幅面平整。这是由于上桨以后麻纱的弹性增强,表面绒毛完全依附在纱上,减少了织布过程的摩擦力。

晚饭之余,妇女们将上完羊油晾干后的麻纱绕成球形线团,已备排线上织机之用。

罗噜彝人织火草麻布,最传统的方法是以麻纱为经线,以火草纱为纬线。以麻为经织出的火草麻布厚度和强度都很好,保暖性能也好。

火草麻布织完后,必须多幅拼合,才可用来缝制衣服、裤子、挎包等。

织好的火草麻布,首先被卷裹成麻布团,被当地人称为生麻布。

整个麻布团完整保留起来,用于丧事中的供奉做生麻布素衣,在办丧事时必须穿用,因此,现在在罗噜彝区仍然可以见到完整的披麻戴孝

用来制作常服,如男女老幼的衣裳,领褂,婴儿盖头、婴儿背布等,但都必须将生麻布拿来反复浆洗,至少得洗六次,晒六次,洗的次数越多,火草麻布就会越白。

结尾

钩苞大丁草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以后对于叶子上有毛的植物,又多了些想法,只是这样的步骤花费的时间和经历好多,麻布便觉着十分珍贵。

想起了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确实是需要很多时间来制作一件衣裳呢。上面提到的搓麻等步骤,就想起了之前看“李子柒”用羊毛做斗篷的时候。

虽然现在买衣服倒是容易,不过这些传统文化还是不要丢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对于学业上比较吃力的同学,就可以另辟蹊径,比如重拾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有待传承呢。

参考文献

(1)彝族 “罗噜颇 ” 的火草麻布纺织 欧 丽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云南 楚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