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厌倦了腐败的官场,愤然辞职,回乡隐居,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诗人的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却很骨感。 窘困无助的生活令陶渊明难以为继。 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本就一贫如洗的陶家又遭遇火灾,陶渊明只好携妻带子迁居他乡。 义熙十一年(415年),朝廷征召陶渊明入朝任职著作佐郎,陶渊明称病谢绝。 几年后,王弘任职江州刺史,结识了陶渊明。 陶渊明连一双鞋都没有,王弘派人去给陶渊明量量尺码,给陶渊明做了一双新鞋子。 重阳节到了,陶渊明没有酒喝,王弘身着白衣,亲自给陶渊明送酒。 陶渊明先后娶了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因难产去世,第二任妻子生了四个儿子后,积劳成疾而死,第三任妻子翟氏生了最后一个儿子。 史书称其妻子翟氏和丈夫“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但是窘困的生活使得翟氏也难免发一发牢骚,陶渊明抱怨妻子不够温柔体贴——“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 但是不管怎样,翟氏还是陪伴陶渊明,含辛茹苦把五个儿子抚养成人,度过了艰难的后半生。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陶俨,乳名阿舒; 次子陶俟,乳名阿宣; 三子陶份,乳名阿雍; 四子陶佚,乳名阿端; 五子陶佟,乳名阿通。 陶渊明对五个儿子的表现都很不满意,他在《责子诗》中写到: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文的大意就是: 陶渊明说自己已经两鬓白发,肌肉松弛,老之将至。 虽然有五个儿子,可是这些孩子都不喜欢读书写文章。 大儿子阿舒已经十六岁了,出了名的懒惰。 二儿子阿宣马上就十五岁了,却不喜欢学习写作。 三儿子阿雍、四儿子阿端都十三岁了,还不识数,六、七都分不清。 老儿子阿通已经九岁了,整天想的就是吃。 这就是命啊,一醉解千愁吧! 虽然陶渊明对儿子们的不争气很苦恼,可还是没有忘记教子的责任。 陶渊明五十多岁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很虚弱,便给五个儿子写了一封遗书《与子俨等书》,告诫儿子们虽然你们不是同母所生,但是你们一定要团结友爱。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陶渊明回忆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写到: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穷爸爸陶渊明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叮嘱儿子们要团结友爱,学习古人的节操,看重情义。 也许是陶渊明对儿子期望值太高了,既希望儿子们成才,从而摆脱贫穷,又希望儿子们像自己一样保持“君子固穷”的高尚节操。 实在是让儿子们无所适从。 |
|